孙纲

现任: 河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
返回

精神品格与画面品质---- 我的油画风景创作二十年

作者|孙纲发布于:2009年08月31日

现今的中国油画大致可分为三大类艺术倾向,一是以“波普艺术”为代表的现当代油画,再有以“写实”风格为代表的具象油画,三是注重“意象表达”以书写性为代表的写意油画创作。     我的油画风景创作可归于后者,更注重作品的意象表达和绘画的精神品格与画面品质的追求,在创作上探求精神内省的处理方式,虽然是风景创作,但在语言上的处理方式上,注入较为深刻的精神内涵,使其在绘画的精神品格上得以升华。追求一种形而上的精神品格,画面以外的精神传达。精神品格的追求建立在对事物内在的精神内核抽离,对物体抽象语言的处理。抽象因素之间构成一种带有精神品格的绘画特质,引领观者进入到为其精心营造的精神世界中,达到较高层面的审美滋养。在绘画维度上与自然景观保持一定的距离,处在亚空间状态,既有中国画理上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绘画中的在“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艺术处理手段。     这样的艺术处理手段要求艺术家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具备较高学术品格的艺术表现能力,通过画面的抽象因素和色彩处理使作品的品质得以提升,同时将自身独特的面对自然的审美判断和对自然景物独特的抽离方式,使作品在形态语言上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回顾自己近二十年的油画风景创作,也有三个明显的艺术创作的不同追求的阶段,一,地域文化作为艺术母体题 二,艺术历程是一个删繁就简,不断简化的过程,三,由“朝外看”而不断地“向内省”,自然景观回到内心感受。在艺术创作中从视觉风格的不断变化中艺术认识和艺术表达又是一个持续简化的过程,不断地在画面上做减法,通过删满繁就简,不断简化去强调一种整体结构的表现力。     在《蓝色的沉寂》(1991年)、《网-生态系列》(1994年)、《大地景观》(1996年)、《煌?大地景观》,即可清晰地见到这种持续简化的过程。在这阶段的创作过程中,形越来越简化,从自身的审美要求上也是将景物中一些多余的东西从心中滤化掉。留下的只有心中的风景,幽雅闲适、安宁恬淡、使自己的作品看上去更加的养心。     我的艺术创作一直遵循的是对自然景物的抽象因素的提取,以传递出虽然画面的形态是具象的,但其所传达的是带有抽象意味的精神层面的表达,使作品的景致与画面的品质呈现出形而上的精神品质,使作品有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就作品本身而言又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艺术创作时期,一是以《蓝色沉寂》为代表的以表达自然形态为主,在作品中注重抽象因素的表达,注重作品本身的精神内涵,给观者以视觉冲击力。这时期的作品,从语言和绘画处理上采用了更加直接的表达方式,语言朴素自然,色彩气息也朴实厚重。更多依靠自然景物形的力量和抽象因素来表达较深刻的主题。这个时期更依赖于素材本身,因其是直接决定作品成功的关键,于是也就直接引用自然的景物作为创作素材。这样的创作持续了一段时间,我便有了想改变这种状态的愿望。于是在经历一次游历的过程中一种带有抽象表现因素处理的方式的作品诞生了。即1993年以《网-生态系列》为代表的,在具象和抽象之间的语言与探索期。这个时期作品视觉较震撼,色彩的因素趋于归纳,带有较大的书写型笔触处理。 作品呈现出某种梦幻的意境,表现的主题大都以西北宏大的风景为主要元素。当时宏大的场面也常常吸引着我,生态的主题,大地的景观,都有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绘画语言的尝试开始变得多样了一些,不同的作品开始有了主动处理不同语言方式的表达。     在陕北榆林毛乌素沙漠进入我视野的一片沙丘上面布满了护沙的草方格,它带有强烈的抽象美感。那些有规则又有变化的草方格构成了画面大的结构,点、线、面的形式因素,为抽象语言的表达提供了可能。     这时期的作品在注重大的画面结构的同时,也追求偶发性的语言表达,有时会有画面反复的过程。它的好处在于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发生,绘画的过程有时需要速度感,它需要艺术家有很好的判断力,在这个时期前期的《网——生态系列》的作品基本上运用了较厚的颜色,多次的覆盖,基本上没有色层空间的运用,而后期的《煌 大地景观》开始色层空间的运用,画面语言和处理手段丰富了许多,同时对画面的品质开始有了追求,主观意识里开始觉得他的重要性,并开始不断地在画面上做减法。    1997年我被中国油画学会选派,赴意大利丁氏艺术中心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艺术考察。在这期间观看了欧洲艺术史上众多的艺术作品,可以说在短时期内对西方艺术作品进行了较细致的梳理。在短期的观看与比较和判断中,,对艺术史上各个时期的艺术家和作品的选择上,我更加喜欢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前的艺术家如乔托、弗朗西斯卡、马萨乔、乌切罗、埃尔、格列乔等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无论从精神维度,还是艺术作品语言的魅力上,都给我以很强烈的精神震撼,再有就是现当代的优秀艺术家,如:毕加索、马蒂斯、罗斯科、莫兰迪等这样一些艺术家的作品,他们提供给我丰富的视觉经验,使我在之后的艺术创作中受益匪浅。     那段时间进行一系列的语言探索尝试,自己也更加注重传统文化,对自身审美的滋养,米芾,龚贤的艺术风格是我所喜欢的,并将其艺术精神溶入到我的审美判断中,使我在风景创作中有了几分东方的意韵,这也是我近些年潜心研究的内容。《道德经》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见得无论是“山”是“水”终归于“无”而“无”不是真空,“空”中有“妙有”,因此中国画强调“简”,越简越接近“无”,接近“妙”有,接近“真”。     通过删繁就简的处理方式 ,不断简化去强调一种整体结构的表现力,而非对客观物像地描绘,从《清爽的风》(2004年)、《阳光假日》(2005年)、《阿克苏》(2005年)、《夏日海滨》(2006年)、《都市阳光》(2007年)、等一系列的视觉图景中,即可清晰地看见这种持续简化的过程,简化的已经去除了物象的表象特征,可以说,形的简化与削弱及事物表象特征的模糊构成了这个时期的艺术特征。      色彩的处理上也仅剩下一些高级的灰调子,利用黑白正负形及色彩构成的因素,对形与色进行推敲,追求平淡、朴实无华,宁静的画面感。     在创作中用心去体味自然、用视觉去触摸自然、注重作品的画面品质,在语言的处理上运用多层的处理手段,使作品的画面品质和色彩气息上更加丰富,使作品在简约的同时更具可读性,达到空旷、辽远、高洁、淡泊、空灵的审美境界。艺术手法上的凝练与简洁,又符合中国传统的写意山水删繁就简,以神与形的精神。中国绘画尤强调简化过程,简到最简即为禅,唐朝青厚禅师在《五灯会元》第十七卷中将修正的历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执着外部境界为实有,所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阶段是知道从前所认识的自己,所认识的世界都是幻假,从而寻找真实不变的自性,这个身心世界的大否定,就是所谓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阶段悟到现前这念心就是本具的佛性,所以说“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上述的三个阶段与我的近二十年的风景创作所经历的三个阶段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油画虽来自西方,但对于我们中国的油画家来说,他只是一种媒介,我们在学习和掌握其特性的过程中,自觉和不自觉地会溶入本民族的文化营养,这点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是一种文化态度,我们每位有责任心的艺术家应负的艺术责任。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注重艺术作品的时代精神,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与往昔的艺术家有所不同,视觉信息、视觉经验、视觉结构等艺术元素,对我们的影响会直接反映到我们的艺术创作中。我们应不断地锤炼自己语言方式,使作品更加净化,作品语言更加纯净。 《道德经》 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简到最后就接近“一”,接近“道”,最终就是禅的境界。在这样一个境界的坐标系上,让作品回归艺术本体,让心态更加平和,达到理想中的绘画境界。 参考文献;《书屋》高筠:“至无”而“善动”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12第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