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立鹏

现任: 中国油画学会艺委会委员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返回

闻立鹏艺术研讨会实录

作者|闻立鹏发布于:2009年06月05日

10月28日,著名画家闻立鹏先生的画展在济南发展大厦开展,29日,闻立鹏先生莅临我院,向我院捐赠了图书。中央美术学院邵大箴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院长戴士和教授,中国美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美术评论家陶咏白,山东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油画学会主席杨松林等专家、教授在我院第一会议室举行了闻立鹏艺术研讨会,对闻先生的人品、画品、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对中国油画发展做出的贡献,生活环境和创作环境对他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油画的发展走向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我院潘鲁生院长、李新副院长、纪委书记刁在祥参加了研讨会。以下为研讨实录:      杨松林:闻先生在中国美术界确立了自己的位置,他的艺术创作与中国油画、中国美术界的发展是息息相通的。在座的专家、学者和教授对闻先生都很了解,所以利用这个机会集中做一次研讨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山东艺术教育方面,工艺美院非常注重文物的系统研究和收藏,也想利用这个机会,请各位专家和教授参观一下博物馆和陈列馆,做一些指导。正在建设的工艺美院新校区有一个两万平方米的博物馆和陈列馆,可看出院领导的视野是广阔的,是非常注重这方面建设和发展的。今天这个研讨会,对闻先生来说是个人艺术创作和思想体系的展示和集中研究,对于山东艺术而言,也是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     马常利:闻先生平易近人,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给青年人鼓励,从先生的作品中也能感觉到这种积极的心态。闻先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独特的艺术道路。他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和把握自己,不受一些不良潮流的影响和冲击,始终坚持自己观点的发展。先是人物画,后来是风景画,这都贯穿着先生自己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最早的作品《红烛颂》、《大地的女儿》,还有一些歌颂英雄人物的作品,表现那种奉献和不屈精神,后来的风景画,也是借助山、石、树木来表现这一主题,还有一些题字也表现这种精神。他的艺术风格也有独特之处,如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运用比较概括的色彩表现,强烈的黑白对比,色彩浓重,与所要表现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看他的作品,让人感觉到心情激动,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所以我非常佩服闻先生。对于一些画家而言,在绘画技巧上的讨论比较多,而对于理论的探讨相对是比较少的,但是闻先生不同,他在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不断对中国油画的发展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还写了大量的评论文章,文笔言简意赅,深刻、切入。闻立鹏先生深受他父亲的影响,无论在他的为人、艺术创作和艺术追求上,还是在他的作品和文章中都能体现出闻一多先生对革命的忠贞精神。闻立鹏先生,继承了他父亲闻一多先生的宝贵精神遗产。      林岗:前几天看电视,有一个导演在节目中说他喜欢拍娱乐片,而不喜欢拍文艺片,原因很简单,前者轻快,后者严肃、沉重。我想在美术界也有这两种人:一种是玩油画,一种是比较严肃的那种。无论是哪种画法,艺术创作是一种内心激情的燃烧。闻先生无论是风景画还是人物画,都像一把火。像梵高,也是一种激情的创作,没有了激情也就无法创作。小泽征尔的指挥本身就是一种灵魂的展露,他的指挥体现的也是一种艺术的灵魂和魅力。看他的指挥会得到一种心灵的享受和洗礼。欣赏闻先生的作品也有同样的感受,闻先生从一开始创作,就有自己的主题和精神,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可贵。再者就是油画的色彩表现方面:色彩深入、颜色理解明确、浓艳、重彩。在平时的油画创作过程中,我们的一些青年学生和一些画家,始终无法表现出自己的主题和精神,尽管画画技法多样,但是没有内涵,也不知道油画颜色本身的表现力。有些人画了不少的油画,但是却不懂油画的色彩表现能力到底有多少,不知道色彩力度的把握和力量的表现。所以闻先生的作品很强烈,很深厚,很苍劲,这是难得的品质。也希望今后的年轻人要多学习这方面的东西。学生除在上课时间学习油画外,课余时间也要多练习,进而感受到油画颜色的表现力度和变化,平时要严格训练,要精心思考,还要“乱写乱画”,即进行实验性的练习,对这些东西加以尝试也能发散思维,形成自己的特色。     陶茹白:我认识闻先生三十多年了,闻先生的为人大家也很清楚,他是我很敬慕的老朋友。我曾在九十年代初写了一篇关于闻先生的文章《如火的情怀,似歌的乐章》,因为有火,因为有激情,使他的作品与一些人拉开了距离。有些人的画是做出来的,是玩出来的,而闻先生的画是用心画出来的。所以什么样的画我们一看就很清楚。因为闻先生是用一种火的情怀来作画,这种情怀与他的生长环境是紧密相关的,是一脉相承的。所以从一开始的插图《红岩》到水墨画《血债》就基本上确立了这样一种基调,再到后来的《大地的女儿》、《红烛颂》,这种基调始终没有改变。《红烛颂》是他的经典之作,人们看到这幅画就能想到闻一多,想到闻一多的为人。在人物画上他始终保持了这种情怀,而他的风景画,给我们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给人一种形而上的精神体验,体现出来一种深刻的情感,是一种追求色彩明亮、辉煌、悲壮的情怀。所以说他的风景画体现的是一种英雄悲歌的情感,这也是他一生艺术的基调、主旋律。闻先生在艺术评论方面的成就也让人吃惊:他写了很多评论艺术的文章,有一本专门评油画的评论、一本个人对艺术的认识等。总之,闻先生创作的作品不少,对理论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也不少,先生的作品始终是一个时代的强音。他能很敏锐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他在《风雨兼程十年》中提出了“多元互补”的艺术理念,当时引起了争议,有人认为他是搞自由化,认为艺术不能多元。现在我们看来,艺术只有多元互补才能发展。闻先生是一个学者型的艺术家,所以即使是他的风景画,也给人以深刻的内涵,情感的满足,这是闻立鹏先生艺术的特点。来 庞土寿(tao):闻一多先生在明知道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还勇敢地站出来抨击当时的政府,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出来的,这就是我们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魂。敢说真话,敢说我不怕一切危险,我要维护真理,这是不容易的,所以说闻一多先生了不起。而闻立鹏先生也有这种血液,闻立鹏先生从小受其父亲影响,无论遇到什么,他就敢讲出来,真是难能可贵。     在美术教育中,当时有国家政策体制狭窄方面的约束,闻先生却能提早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敢于担负责任。从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来讲,中国人在美术方面主张“神似胜过形似”,完全用想象中的东西来表现现实中的深刻道理,所以在艺术思维上来讲,中国人有无法比拟的先进性。而今天我们艺术上存在很多误区,那我们该如何来看待这些东西?闻先生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思维方面走在艺术队伍的前面,很敏锐。在照相机发明以后,把人们的视觉领域无限的扩大,艺术、特别是视觉艺术,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视觉艺术该如何发展?这是很尖锐的、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现在通过电视广播传媒和多媒体,人们的视野比以前更加宽阔,传统艺术发生了危机,所以西方现代艺术的探索是有其必然性的。近一百年前,康定斯基说过,抽象主义把我们认为美好的东西抽象为绘画的点、线、面,色彩作为情调而感染每个人。中国的油画也有近一百年的发展历史了,中央美院作为高等艺术学院要不要作为一门学科来系统地学习和研究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闻立鹏先生始终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但是,当时有的人不理解,这是必然的,也是自然的。闻先生始终坚持着这个理念,所以闻先生作为系主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使得中央美院建立了此学科,也正因为他作为系主任,使得整个组织更具有了凝聚力,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与他个人的人格、思想境界、能力紧密相关。     为什么闻先生能做到这些而别人不能?我想这与他父亲闻一多先生是息息相关的,他继承了闻一多先生那高尚的人格魅力,然后自己又加以修养,从而追求一种崇高的理想和境界。人类科技文明取得了很大进步,而就人格来说,2000年前的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再到中国的孔子、老子都谈到了人格、品德问题,他们的一些思想对现代人还有重要意义。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一些人的欲望无限膨胀,在这种情况下,闻先生一直在追求、宣扬人的力量和崇高的理念,但有些人说那些崇高的东西是虚假的,为什么?他们这些人做了多少事?有什么资格说?像我们的烈士闻一多先生,用生命和鲜血呼唤真理,这正是需要我们去学习的。闻先生相信这个,也在坚持着这种崇高的理念,而这些东西是今天我们许多人所缺少的,是我们应该大张旗鼓地宣扬的。所以他的画中,无论是石头、山、树都呈现出一种坚定性,从而给人以感染力,这种精神是忠诚的、坚定的、服务于人们大众的。他的画像一个音符,呼唤着大家的良知:你该去追求什么,不该做什么。所以无论山、石、树木,都被闻先生赋予了生命。这生命中包含了崇高的情怀,感染着我们每个人,每幅画都是他人格的写照,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佩和学习的。     李化吉:我通过对闻先生的认识和了解,通过看他的画展谈一些感受:我从十七岁与闻立鹏一起学习、工作,很佩服他的为人。在艺术追求方面,他一直不断地努力、坚持,虽然经历了十年文革,在艺术创作上有过中断,但在思想和对艺术的思索上一直在继续,他坚持真理,不断追求。在研修班时期,像闻先生这样的学生是最能体现罗工柳先生的意向和主旨的。1962年,中央政策开放,罗先生在教学上提出了 “新奇感觉”的主张,希望他的学生在艺术探索方面有创新。闻先生能很好地贯彻罗先生的思想和理念要求。中国的艺术创作方面在当时主要以写实主义为主,但是闻先生的作品总能表现出一定的抽象主义味道:通过作品中的象征化和音乐性体现出来。在50年代,中央美院在绘画方面强调戏剧性:要求绘画要有情节、有人物、有内涵、按照造型空间和色彩来绘制作品。但是闻先生那时却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如朦朦胧胧的、统一在黑色调子里的技法是他用了很大的功夫做来的。当初林风眠在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的时候,闻先生经常去看,欣赏、思索、学习,对他的影响很大,这种影响不仅仅指学习林风眠的技法,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把握对精神的表现。闻先生作品色彩鲜明,讲究大的色块,黑白的强烈对比,绘画很大程度上接近音乐,不是讲故事,不是搞虚拟空间,而是讲表现技法的多样性,色彩的象征性,这里有我们自己民族的东西。这也关系到我们中国油画与世界油画如何发展和交流的问题,即“民族的”与“世界的”关系的问题,如何学习世界的艺术是值得我们思索的。前几年有人提出中国油画“消灭论”,是极为不正确的。像闻先生的风景画,更多强调的是民族的东西、是一种中国山水画的气质,大气磅礴。尽管中青年画家受西方绘画思潮的影响,造型能力和创作性比较强,但能否深入到民族的文化中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所以说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学习闻立鹏先生的艺术:一是气质,这是指艺术方向的把握和追求上的问题;二是艺术的表现技法上的问题。在当时,闻先生能够在艺术上达到这样的高度和成就是极为不易的,所以这次山东给闻立鹏举办这样一个个人画展的机会,是难得的,也是十分珍贵的。      熟悉闻先生的人大概都知道, 他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不只是绘画或者是理论,闻先生的工作能力也非常强,组织能力、领导能力都非常强,只是没发挥出来。但是他说话直,很多话都很直,会得罪人,有时会批评领导的一些做法。所以有人说闻先生是一个带刺的党员。闻先生是一个很直爽、很正直的人,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这是闻一多先生遗传下来的血液,很可贵。闻先生已70多岁了,他的成就是非常大的,这表现在对国家的热爱、对现实的关注。闻家三兄弟,还有一个妹妹,现在能够在文艺上、在美术上发扬闻一多精神的,在闻立鹏身上表现得最多。      戴士和:闻先生是我的老师,1990年,闻先生把我调到油画系工作。其实,我认识闻先生的画要比认识闻先生早得多,我最早在美术馆看闻先生的画《国际歌》,是在他们的结业展上,当时我还是戴着红领巾的小孩,但是印象却很深。这次看这个展览同样能唤起我当时的精神感受。我觉得这种精神状态是每一代知识分子当中的一部分人都有的一种如火的、理想的,或者像刚才李先生说的带刺的人格魅力。有时候,社会上会产生一种由于时过境迁而造成的对这种精神不理解或者歪曲。比如说有的人认为过去画革命历史题材的画都是拍马屁,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据我所知,闻先生现在就是画一棵树、画一块石头,也和当年画烈士的精神状态是一样的。      刚才李先生说得很对,但不仅仅如此,闻先生的人格理想、社会理想,与他对于艺术的理解,对于艺术在社会上应当起的作用的理解是一贯的、一致的。这样的一种理想不是投合现实的,而是不肯与世俗同流,是坚持社会民族精神生活中最高理想的、推动中华民族往前走的理想。这种理想是死不了的,总有一代一代的人会始终不渝地坚持这种理想。从闻先生的画到他的为人,我心里是非常敬仰的。画界和其他的文化界有类似的地方,前一段时间讨论的时候,有人说知识分子有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不是矛盾的,而是两种不太一样的类型,一种是专家型的,一种是知识分子型的。专家型的,比如说搞物理的,你让他造原子弹他就造原子弹,你让他造武器他就造武器,你让他造货轮他就造货轮。另外一种是知识分子型的,也就是刚才说的带刺的。他们的特点是你让他造原子弹,他得问清楚为什么,你拿他的原子弹干什么去,否则他不一定造。前两年有个英国人写的话剧《哥本哈根》演得非常好,我看了之后非常感动。那里边实际上就是说,知识分子有自己一份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通俗一点说,作为一个专家除了会造原子弹之外,还要问为什么要造原子弹,要对子孙后代负责。只有能问自己、并且对自己严格质问的人,才敢说我是民族的良心,才敢说我是民族的脊梁。我觉得从闻一多先生的那种态度到闻立鹏先生、包括在座的很多老先生在自己面对当时所面临的那类问题的时候,能够表现出来那种态度,是由于坚持了自己的艺术良心,坚持了自己的艺术理想,坚持了自己对于人类的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个人信念。他们有了这种态度,才画出了那样的画,才在当时有那么大的影响,而不是因为投合了很多当时错误的东西。当然,今天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现在在第一线工作,中央美院现在跟其他高等院校一样发展很快,也是面临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机遇,扩招了很多很多学生,老师们负担非常重。这种情况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现在上课的时候,我们面对几十个学生同时上课,比过去上附中面对的学生还要多得多,压力还要大,而且是用与以前完全不同的招生方法招收学生,招上来的学生对本工作室的主张等都不清楚。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现在也是在努力把中央美院的学术格局做得比较科学,做得有利于我们下一代健康思维的正常发展。我觉得,今天我们在努力过程中,会经常想到包括闻先生在内的各位我们的师长当年努力时的情形。      张钦若:刚才几位美院的老同志、老先生对闻先生是比较了解的,而且谈得也比较深透,我是美术学院的门外汉、外来户,有感而发,我还是要说一点,我和闻先生熟悉是在我落实政策,78年回北京以后,由于马常利先生连续搞了六七次联展,我认识了闻先生,在这个过程中,对闻先生的感受是比较深的。说起来,闻先生比我小两岁,但是我认为他在人品、画品等各个方面都是我的榜样。在多次联展里边,我感觉闻先生是我们的精神领袖。这个精神领袖包括各个方面,包括画品、人品,刚才都说了。以下,我主要谈四点:第一、闻先生的天赋。闻先生昨天说自己是后天失调,我不这么认为,闻先生的天赋一个是他自身,另一个就是家世的影响。本身的努力,再加上本身的文学、绘画等各方面的才能,他的天赋是出众的,是比较出类拔萃的。第二、他勤奋刻苦,努力向前,奋发进取,有探索精神等,都值得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学习。有的时候问闻先生,最近画画了吗?闻先生说:“在画,不管画好画坏,我一直在画。”我当时心里很感动。第三、他人格的魅力。在我看来一个艺术家要有人格魅力,闻先生特别平易近人,作为一个学者型艺术家、教授,我觉得闻先生很容易接触。闻先生平易近人,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也很爱帮助人。所以近十几年来,我一直很尊重闻先生,也愿意接近他,跟他谈艺术。记得有一次,我请闻先生给我的画集写个前言,闻先生让我找个更好的,我说就你写得最好,闻先生丝毫不拒绝,当天晚上到我家去把展览的38张画,从头到尾一张一张看完,闻先生回去不到两天的时间就写完了,我很感动。第四、闻先生作品的可读性。有些画一目了然,闻先生的画不论初看、细看都是有一些让人联想、耐人寻味的东西。从我个人角度来说,中国油画协会具有极强号召力的三句话,“个性特征、时代精神、中国特色”,他都具备。闻先生很善于思考,既有理性分析,又有感性的东西。他的作品在我看来既吸收了中国的细化的东西,浑厚、凝重,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又吸收了岩画、版画的感觉。闻先生的作品力度感很强,冲击力很强,视觉效果好。来源:ww张重庆:我和闻立鹏从年龄上都是31年出生的,同岁,现在我们又在同一个地方工作,这就加深了我对闻立鹏的了解。在老教授协会工作期间我从闻立鹏身上学会了很多东西。老教授协会是非常非常穷的,北京的所有的大学退下来的教授基本上都在这个文艺专业委员会里。这个文艺专业委员会不仅搞美术,也有搞音乐、搞舞蹈等各门类艺术的。老教授协会为老教授们举办展览,老教授展览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带来了一种很大的精神力量,特别是有些人年纪很大了,拿出一张画来,能够放在展览里,是很高兴的事。在搞这个展览的时候,闻先生给了很大帮助。每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总有一个辉煌,老教授协会没有忘记他们,他们展览出来以后,确实可以让他们增添生活的力量,在这一点上,我从闻先生那里看到这个展览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每次展览都有百余人,各个院校的都有。最近我们要筹备一本抗日战争的书,闻先生正在做这个工作,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书没有在纪念抗战60周年时出来,但闻先生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做了很详细的计划,现在终于落实了。闻立鹏不仅有创作的才能、写作的才能,他在组织工作上、社会工作上也是很有能力的,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是无偿的,没有任何报酬。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很值得大家学习。来源:www.artxun.com     另一个方面,有些画是需要看的,有些画是需要读的,像读书一样去读的。我认为闻立鹏的画是需要像读书一样在画面前仔细研读,就像吃东西一样要细嚼慢咽,才能品尝到里边的味道。看他的画像听音乐、听交响乐一样需要有点修养,如果没有这点修养,看画是看不进去的,因为它有丰富的内涵在里边,仅仅从表面看的话,得到的结论是简单的。我是这样感受的,闻立鹏的画给人一种健康的、向上的精神力量。我还有一点感受就是画画离不开生活,要到生活中去写生,就是要了解客观、了解自然、了解人。我打个比喻,到生活中间就是采矿,到生活中把矿石采回来以后,要炼矿,大量的人只停留在写生的基础上,不能提炼。闻立鹏的很多画都是这样,取材是从生活来的,但不仅仅停留在那个阶段,而是把它升华了。这个采矿、炼矿的过程对教学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过程。所以我觉得不管是在和闻先生一起工作的时候,还是在他的画里边、在他的作品里边、在他写的文章里边,都可以看到他的精神,画如其人。      张祖英:我很早就关注闻先生的作品,他的一些早期的作品我是在学校里的时候见到的。闻先生的画,像《国际歌》、《红烛颂》以及后来的许多著名作品都是体现着一种崇高的精神。他前期作品以人物画为主,如《大地的女儿》等,后期作品主要是通过其对自然环境,比如对山、石的理念,采用拟人化的处理,表现出人生的价值、崇高的价值,所以说也是从审美的角度表现着同样的崇高精神。闻先生的作品,充满音乐的感觉、象征的哲理性以及画面的节奏感。看到闻先生的画,总能产生一种心灵的提炼和震动。闻先生不论是发言还是创作都非常有激情,大家都知道,闻先生一发言,激情就来了。所以他的为人之道、为艺之道都是很明确的,而且是一贯的。他的很多创作也好、文章也好,不是那种简单化的东西,而是体现出他不但有一个明确的思想,各方面的修养也是非常广博的,他的作品确实是人格的一种体现。还有一点就是刚才各位老师讲的,他在我国艺术创作个性薄弱的时候,写文章提倡艺术创作的个性。那是在黄山会议前后,他写了几篇文章,这些文章当时我也看过。可是我觉得可贵的是,闻先生又是很有原则性的,当个性平白、个性缺乏的时候他是那个提法,到了前几年,什么都能成为个性、个性无限膨胀的时候,闻先生又提出了需要提倡崇高的精神。在油画发展的关键时刻,在对绘画发展的讨论成为肥皂剧的时候,在什么都可以表现,对艺术家的价值、精神是什么产生疑问的时候,当个人的需求无限膨胀、人的基本生命价值模糊的时候,闻先生提出了正确的主张。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要求,提出不同的想法,这是闻先生为人、处事的一种原则性的体现,这也体现出他对艺术最终价值的追求。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当人的个性无限膨胀,就如毛细血管无限延伸的时候,对于我们主动脉的概念反而模糊了。我们从事艺术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艺术的生命价值究竟是什么?从这一点来说,闻先生无论是搞创作还是写文章,都很好地体现了对艺术本质的追求。     我跟闻先生很早就认识,从1985年美协油画艺术委员会成立一直到油画协会成立,很长一段时间都在一起工作,这段时间,不论是油画协会的工作还是艺委会的工作,我都亲眼见证了闻先生对中国油画界的贡献。我觉得这么多年以来,油画艺委会和油画协会的工作能够为油画界创造出一种积极的气氛,促进中国油画水平不断提高,在油画发展的关键时刻提出了适当的问题、举办适当的活动,都跟闻先生积极的领导和倡议是分不开的。我记得1985年油画艺委会成立后第一次总结会的讨论中,中国油画界很多年轻人主张走出去、请进来,频繁地提出各种思潮。在这个时刻,中国油画就像从高山峡谷下来的水流,到了平原上,这个水怎么流,往哪儿流?当时不能完全把握这个方向。艺委会那时提出要创建有时代精神、中国特色、个性特色的中国油画。第二年开了首届中国油画展,虽然现在看来平淡得很,但是在那种纷乱的氛围下,提出这个问题是相当不容易的。正是从艺委会成立后的第一次油画展起,油画界逐渐凝成了一股力量。到了油画协会成立后,我们筹备首届油画协会展的时候,当时欧美同学会开会,闻先生提出了艺术需要“崇高精神”,还提出我们需要真诚,艺术需要真诚;那个时候还有人提出了反对“假面舞会”的口号,提倡一个方针,即需要“真诚心态、关注现实、民族精神、多元探索”。第三届油画展的时候提出了本世纪要在过去成就的基础上实现战略方针的改变、战略重点的改变,就是要把百年以来的以学习引进为主流的基本情况变为站在民族基点上,放眼世界,我们要创造中国油画自己的道路。这样一步一步,我们对中国油画发展就有了比较清晰的看法。闻先生在这种大的方向的讨论里边都起了很大的作用,闻先生不仅是一位重要的、很优秀的画家,重要的理论家,另外也是重要的教育家,也是油画界一位重要的领导者。现在看来所取得的成绩都好像很容易、顺理成章,但是当时在把握和引导上是非常困难的。前一段时间闻先生在讨论油画的边缘化的时候提出,在讨论中国油画如何前进的时候,我们要独立思考,不能外国人怎么说我们就怎么说,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谦虚谨慎,学到以后就应该思考自己怎么走,就如小孩成长为成人的时候,自己要选择道路,不能跟着别人走。中国是有五千年历史、13亿人口的大国,在评价世界动向的时候,中国本身也有一个动向,中国这么大一批人如何走,也影响世界的动向,这方面我们必须要有骨气、有独立见解,要选择我们自己的道路。闻先生就这个问题在我们协会中多次号召、发言、发表文章,起了很大作用。      奚静之:我从青年时代就读闻一多先生的作品,对闻一多先生的高尚品格十分尊敬,对闻立鹏先生也怀有敬意,后来不但看到他的画,而且在2002年有幸与闻先生一同去参加纪念俄罗斯绘画300年画展,在这个过程中,更加体会到了闻先生的为人、他的人格、他对艺术的执著和热爱,刚才听了各位的发言,我深有感触。但是我要谈一个大家没提及的话题,昨天展览上有一张历史照片,是张同霞先生和闻立鹏先生在美院的土山上的合影,是黑白照片,而且不是特别清楚。我之所以称它为历史照片,是因为它见证了两位先生之间共同的追求,见证了张同霞为闻立鹏做出的很大贡献。刚才大家都没有谈到她,我认为是不够的。张同霞在幕后对闻立鹏先生做出了很大贡献。张同霞先生对艺术也很有见解,很有看法,而且很多见地是与闻先生相通的。他们两人几十年一直走到现在,有着对艺术的共同的看法,共同的研究,而且还共同创作了《红烛颂》系列油画。闻先生的成就与张先生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另外还有一本文集叫《闻一多年表》,也是闻先生和张同霞合作的。所以大家在谈闻先生的时候不谈张同霞,我感觉有一点点缺陷。他们一直走过了这么多年,相濡以沫,张同霞对闻先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处处都能够看到。我今天就谈这一点,我认为在谈闻先生创作成就的时候也应该谈一下张同霞。来源:www.artxun.com      邵大箴:在这次研讨会中我受到了很多的教育,因为参加这次研讨会的都是闻立鹏先生的知音、老朋友,跟闻立鹏先生同事多年,对闻先生的了解非常深入。我也从闻立鹏先生身上深受教育。闻立鹏先生是二十世纪60年代之后在美术界的风云人物,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人物。他画的《国际歌》和其他人的一些作品,标志着中国写实主义绘画有所变化,中国油画思潮、风格及写实主义、革命历史画的手法有所变化。改革开放之后,闻立鹏先生反复强调要个性解放、思想解放。当时有人写文章批判闻立鹏,歪曲了闻先生的意思。闻先生一直主张艺术要思想解放,要说真话,要真诚。闻先生的艺术与他的人格力量、人格魅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最重要的就是真诚。当然他也有失误的时候,对此他深有反省。他真诚,有激情,有理想,有思考,有反省,在艺术上不断追求,不断进步。他说自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是没有道理,但他能根据自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情况画出他的风格特点。闻立鹏先生不是从学院出来的,学院素描不是他的特长,但他有他的人生经历、文化修养、艺术修养,这些融入他的作品中,非常有意境,有艺术魅力,非常感染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是不可以成为大画家,闻先生可以成为大画家,因为他非常聪明、非常有智慧。来源:www.artxun.com      闻立鹏先生对不同的学术主张、不同的流派、青年人的探索都是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非常尊重别人。但对不恰当的主张,不恰当的见解,不恰当的言论他也慷慨激昂地批判。在最近的一次会议上他就明确表示,他对某种观点不同意,这些都表现了他的人格魅力、人格力量。这种人格魅力、人格力量我们看得很清楚,不是说他的艺术语言尽善尽美,而是他通过不断的探索,创作出艺术最基本的东西,能够感染人。      我还想讲一点,当前油画艺术里边,乃至包括美术在内的各门类艺术里边,都存在一个市场的问题。现在国画市场发展得非常快,一张画能够卖到1200万,油画市场最近也在发生变化。市场对艺术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积极的作用或消极的作用。艺术市场从古有之,艺术市场的繁荣必然会对艺术生产起推动作用。但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市场发展了,大家都画,画了还要卖,画家希望把大量作品抛售出去,可能艺术的质量就会降低。闻立鹏先生是比较早走入市场的,80年代下半期他的艺术作品就进入市场了,但他并没有因为有人收藏他的画就降低他的艺术格调,这点我特别敬重。闻立鹏先生一直保持着自己对艺术的追求,这点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最近我在南京参加徐悲鸿的研讨会,他的水墨画、彩墨画、油画价格也很高,但是他的画一直保持在很高的艺术水平上。所以说艺术走向市场不一定会降低画家的艺术格调,降低艺术的水平,就看艺术家本人的整体素质、人格怎么样。这个问题在画界还是应该引起注意的,不是说艺术不应走向市场,不是说艺术市场繁荣与否这些问题不重要,这些很重要,都不应反对。但是艺术家应保持对艺术的真诚,不能过于迎合市场,我觉得闻先生在这点上所走的道路对我们是有很大启发的。我还要讲一点,就是刚才谈到的张同霞,她本来的性格是比较中和的,后来越来越受闻立鹏先生的影响,她在坚持原则的时候非常倔强。 在这次展览中我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受到了闻立鹏先生人格的感染。我想闻立鹏先生的艺术还会有新的进展,虽然他已经70多岁高龄,但他还在不断地追求。我向他表示祝贺,谢谢大家。 闻立鹏:我简单说几句话,还是昨天的话,我真心真意地感谢大家。我说的 “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是真的,昨天还有一句话没说,就是痴心不改,虽然条件很差,但我从头开始就想做这件事,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艺术道路受到了影响,出国没出成,但我还不断钻研,痴心不改。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我碰上了好的机遇。这里有我的家庭的原因,我是烈士家属;也包括我的社会条件、朋友等各方面的因素;单位领导也对我特别照顾,这都使我比同代的人有一点特殊条件,得到更多学习机会,所以我真心感谢大家。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要感谢我的老伴,这是真心的,她为了美术事业把自己的兴趣压制了。我们本来是同学,她画得比我好,色彩感觉很好,但后来没搞美术,为什么呢?办油画训练班时需要翻译,把她调过去临时学俄语了,因为她有大学学历,学过法语。她为了学俄语把自己的美术事业丢了,后来俄国专家走了,才改行搞美术史,她是美术史系的老师。这些年来,她在生活和工作上,给了我很大帮助。我特别感谢我的家庭。:www.artxun.com     再说一个问题,有人说现在油画出现了问题,我觉得我们这些人,也就是所谓中国油画第三代画家,当然也包括从第一代画家以来的所谓的五代画家没命地干,为什么,到底有什么意思?有的人说,你们干什么啊,都七老八十了,有的年轻人说咱们都玩吧,还有什么崇高啊。可是我觉得我们这些人,不管成就怎么样,自觉不自觉,心里都有一股力量,就是想画。小时候可能觉得画画好玩,到老了兴趣就变成责任了。所以艺术家是社会的良心,他不见得以良心自居,但实际上在起这个作用。我觉得我们有责任把油画事业搞好,而且现在已经搞得不错了。说现在油画没前途,我真的不同意,特别是中国,如果以后油画要消亡,那中国也是到最后才消亡,因为咱们刚刚起来。从第一代油画家开始,到我们现在,四代、五代,不管你自觉不自觉,都在干一件事,就是推动国家社会文化的发展,让传统文化有了现代转型。从徐先生开始到现在都在做这件事,即使他们的创作不成熟,他们也是为中华民族立了功的人,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作用的人,否定这些人,看不到他们工作的意义,就是否定自己。说油画的前途不行,这是不科学的。今天听到大家很中肯的发言,我从心里感到有很大的收获,我准备再留一天,把我的画展认真地看一遍,上墙以后我还没仔细看。我要听听大家对我的作品的反应,听听观众对我的反应,反思一下,回顾一下。我希望以后还能继续画一段时间,我有信心能够最后再画一些画出来,我谢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谢谢张总,谢谢各位领导,谢谢我的老朋友,谢谢你们。ww.artxun.com      杨松林:我想今天大家会有一种共同的感觉,我们长期以来不知开了多少研讨会,像今天这样以真诚的品格,诚恳地从自己心里掏出真诚的语言,这样的研讨会是不多的。在座的很多都是闻先生的同事和友人,还有很多学生,我心里非常激动。我是闻先生的学生,记得从82年到84年这两年期间闻先生是油画系系主任,也是首届研修班的主要把握者,当时把几个画室的专家教授集中起来给我们上课。那是85年前后,是中国艺术思潮最活跃的阶段,那次研修班对中国年轻一代油画思想的发展趋势的形成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各位先生对闻先生的艺术道路的评述,对中国油画发表的意见,我们,特别是山东的一些中青年画家,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都有深切体会。我最有深刻感触的是,不管是做人也好,做艺术也好,真诚的品格是当今值得我们关注的艺术最本质的要素。我们几年来一直参加全国展览的评选,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油画界已经把艺术领域所涉及的问题都研析和探讨了一遍。到目前为止,问题集中在品格问题上,今天这个研讨会的核心、焦点也在人的品格、艺术的品格这里。我觉得有很多课题,包括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具象与抽象、理性与感性、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这些不同因素的融合,促成融合的最重要的力量,也是真诚的品格。所以真诚既是艺术探索的原动力,也是油画界形成这样一个好的队伍的凝聚力,同时也是我们解决面临的一切艺术问题的融合力,从生活到艺术的熔炼最好的火种恰恰就是真诚二字,这是我个人最突出的感受。当今油画,特别是山东油画和艺术教育也正面临着一些问题的选择,我觉得闻先生的展览既给我们山东的画家一次很好的拜读、学习的机会,使我们得以研读他的作品,研究他的人生道路和艺术道路,同时也为我们以后的艺术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启示。最近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刚刚接受评估,威海艺术学院的校训是八个字,与今天研讨会的精神是融合的,“真诚、执著”,这是艺术和艺术家的基本品格;“发现、创造”,这是艺术的本质。我从闻先生和在座各位的谈话中总结出这几点,这也是我们今后共同努力的目标。很高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通过昨天的展览和今天的研讨会,闻先生的艺术道路给了我们很多深刻的启示,这对我们今后的发展是一种动力。最后我们再次感谢闻先生给我们送来的艺术珍品,感谢各单位为展览付出的努力,特别感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在这次展览中做的一些具体的工作。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