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目相看 湖南油画》

阅读:12099发布于:2013-08-22 14:20 作者:中国油画学会

 

 我用“刮目相看”作本文的标题,是因为“2011.艺术湖南”展中的油画作品给我的良好印象,和我原来的感觉大不一样,出乎我的意料。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因为近几年来我孤陋寡闻,较少全面接触湖南当代中青年油画家的作品,头脑里还保存着多年前的记忆。说当今湖南油画有了很大的进展,不仅是与它过去相比较而言,即使把它放在全国油画发展的大格局中看,也有不少优长和独特之处,有值得我们关注和硏究的新趋势。

    说当今湖南油画界“新人辈出”是不过分的。参展的都是50-60后出生的艺术家,他们是随着改革开放大潮成长起来的。他们的作品给我整体的印象是:艺术功力比较扎实,视野开阔,不墨守成规,敢于探索和创新。艺术功力比较扎实这一点,是因为他们学习的环境是在80-90年代,社会文化环境比较稳定,学习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再加上他们个人的努力。而视野开阔,不墨守成规,敢于探索和创新,虽然是当前全国美术创作发展的总趋向,但湖南油画却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那就是艺术家们不追求统一的地域风格面貌,各有所好,各行其是,可又不是玩弄形式的花样翻新,而是力求作品包含更多的文化意味

   这样说来,湖南艺术家们已经摆脱了关于艺术地域性的困扰。艺术有没有地域性或地方特色,有没有地方艺术流派和风格?回答是肯定的,当然有。最近读青年美术理论家周功华的一篇论述湖南美术的文章,他结合湖南历史文化传统,指出湖湘文化的品格与特质。他认为“敢为人先”是湖南人的性格特征;“心忧天下”是湖南人的人文品格;“经世致用”是湖南人的思想特征;“融合创新”是湖南人的学术特质。他进一步分析说:“湖湘文化由于地缘性原因,呈现出文化上的东西参杂、南北交融的混合状态,特别是由于历史上的文人流放等原因,客观上促使湖湘文化在学术上的兼容并蓄和主观上的融合创新。”(周功华:《红色摇篮  湖湘文脉——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与湖南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我觉得这种联系湖湘文化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品格来审视当代湖南艺术,是很有意义的。每位湖南艺术家也都应该认识和熟悉本土文化的传统渊源,从中吸收营养,让这些传统文脉自然地流淌在自己的血液之中。至于具体到每位艺术家的创作,则可以超越地域特色的考虑,不必孜孜以求地追求所谓地域风格。一个地区的统一风格的形成,随其自然为好,不要拔苗助长地刻意创建。地方特色在每个人的创作中最好是“个人无意识”的自然流露,反映在群体艺术家作品中则应该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反映。其实,不仅地方特色、地域风格是如此,被我们画界议论最多的“个性”也应该是如此。每位艺术家的创作必须有异于他人的个性面貌,这种面貌越鲜明越好,这是毋需讨论的。问题是如何形成自己创作的个性面貌,是精心构建它,还是任其自然地形成?很多湖南油画家不去刻意做“地方风格”和“个人风格”,而是在提高自身艺术修养与技巧基础上使其水到渠成,这是值得提倡与发扬的。

   与前面讨论有关的另一问题是,湖南油画家们似乎已经摆脱了与写实风格有关的诸多困扰。他们已经很平淡地看待绘画中诸如写实、表现、象征、抽象这类表现方法的问题。他们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处理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本来,艺术表现方法是艺术家用来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思想观念服务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纯客观地呈现物象的外表,决不是写实艺术的真正目的。只有在写实中同时写艺术家之情之心,才是真正的艺术。同样,采用诸如表现、抽象、象征等其他手段,也必须与艺术家真情实感的表达要求相适应,才有动人的魅力。从当代湖南油画家的作品看,他们大多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生活经验和艺术修养,选择自己作品的题材和表现方法,应该说这是他们艺术自觉的又一反映。

    绘画面对新的图像的挑战,从西方传来的油画首当其冲。如何机智地处理手工绘画与用新的科技手段创造的图像之间产生的困扰与纠结,不仅需要艺术家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还必须首先对用脑、眼和手合作完成的传统绘画价值有坚定的信念。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艺术规律的一种自觉。新的视觉图像呈现的客观景象及对客观景象的主观性呈现,已经成为普遍流行的视觉文化品种,并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它也正在颠覆手工绘画,使后者越来越边缘化,使手工绘画生存和拓展的空间越来越狭窄。细细比较新的视觉图像与手工绘画,我们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微妙的差异。这就是机器手段与手绘之间对观众视觉和心理产生的“艺术刺激”即“艺术感染力”的区别。通过机械手段创造的视觉图像无论如何高明,都缺乏手工绘画所承载感情的细致和直接。手工绘画,包括历代欧洲传统写实派大师们诸如维米尔、库尔贝等人的一些作品,之所以有永久的艺术感染力,主要不在于他们在运用机械手段创作图像基础上的写实,(最新科技手段测验证明,这些写实绘画大师均运用过机械手段来辅助创作写实的绘画图像),而在于他们在“绘”中智慧地传达出的时代气息和个人的内心感情。英语和俄语中的绘画一词,都是描绘、描写的意思,俄语中的“画”更是由“生动”加“写”两个词根结合而成。如今,画家们面对新的科技手段制造的图像,有两种可能的选择:利用它,作为绘画图像的参照与借鉴,进行绘画手段的再创造;避开它,与它保持距离,静心用传统的方法经营纯粹的绘画。不论用哪种方式,艺术家应该掌握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要充分发挥绘画“描写”的特长。传统中国画讲究书写性,油画工具不同于国画,两者的空间观念相互也有差别,但它们在运用点线面方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用手书写的绘画所传达感情的微妙性,应该是任何机械制作的视觉图像所无法比拟的。我想,在新的视觉文化图像面前,有“敢为人先”传统的湖南油画家们能如此沉着地在传统手工方式的绘画中耕耘,绝对不是出于盲目和无知,而是出于经过认真思考之后的自觉选择。在思考和选择的过程中,中国画的书写传统肯定是他们重要的参照对象。不难看出,不论是坚持学院写实风格、崇尚典雅格调的人物画家曲湘建;还是不拘于成规、在轻松自由的描写中表现湘域大地风情的陈和西;或是在抽象的境界中探索用较为抽象油画语言去连接传统文化精神的杨志坚;以及始终抱着“挺进”势态探究艺术真谛、在架上油画与装置艺术两个领域奋力搏斗、此次推出祭奠湘军魂系列的莫鸿勋;还有以真诚的超然心境在老屋、古桥等家园题材中构造自己精神家园的王永清,在与广袤神秘大自然热情对话中着重表达心境的党朝阳,曾迷恋于观念、试图揭示图像背后玄理、此次呈现兰花系列的石强,以独特的视角幽默诙谐地描写老干部老红军集体活动场面和用巧妙地碎片组成统一画面的李占卿,创作纸做新娘、营造超现实浪漫气氛的曾传兴,用粗犷有力笔触和丰富色彩描写夏秋自然景物的喻振海,兼攻理论与创作、常赋予作品以某种理念的邓平祥;以及具有探索勇气的周建德等人,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折射出传统中国文化的光芒。他们已不再满足于传统文化元素或绘画技巧在自己作品中的挪用,他们努力追求在油画中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表现当代中国的时代气氛,而各自的审美追求和风格、样式,又是如此地殊异,如此地独特。

  “2011.湖南油画”在融合创新的精神中成功地展示出自己的面貌,它乐观地预示着未来的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