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2012中国油画双年展”开幕

阅读:2259发布于:2017-05-16 16:49 来源:中国油画学会

展览名称: “在当代•2012中国油画双年展”开幕
展览时间: 2012年06月15日~2012年06月27日
展览地点: 北京市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
展览场馆: 中国美术馆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司,中国美术馆和中国油画学会联合主办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会协办
北京国子监油画艺术馆协办

2012年6月15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司、中国美术馆和中国油画学会联合主办,北京文化艺术基金会、北京国子监油画艺术馆协办的"在当代·2012中国油画双年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双年展在西方的现代系统中,一般性的是从社会学、人类学、地缘学等等方面来策划的,而不再以油画这样一个画种来组成展览。而在中国还可以这样做是有理由的,因为绘画是以人的身心惧足的独特方式,在可感可见的物化过程中建造不间断的精神升华。双年展就是一个战略性的方案,它将利用这个特定模式形成我们的特点,完成我们的事业。双年展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梳理发展历史;更新学术话语;重建当代精神;再造本土高峰。

本届双年展的主题确立为“在当代”。

在西方较有影响的双年展中,包括油画在内的绘画己经被边缘化了,代之而起的是影像、装置、行为等当代艺术样式。但是,绘画是否像某些理论家和批评家预言的那样“死亡”—而人们拭目以待。而在中国,油画一方面在视觉文化系统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依旧充满活力。另一方面又在直面当代生活之时,备受媒体艺术的挑战。油画的当代性体现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对“当代性”本身进行反思。 

应该看到,当代不是一种风格、一种潮流,当代性也不仅是这种风格和潮流的属性。当代性是关系到今日全球化、技术化、城市化、信息化社会的时代内涵,是当今时代文化变革和创新的深刻根源。它深植在时代的肌体之中,需要通过有效的“交锋”来得以激发和显身。我们并不需要“成为”当代,我们就活在当代中。当代性的重写就源于“在当代”的生活境遇。 

 具有很强艺术传统的中国,在今天民族传统文化高度张扬的时刻,如何在思考民族文化及精神在当代表现的同时,指向世界和人类的共同问题,并藉此重新观看油画、拓展油画,就成为了中国油画的任务,这也是双年展“在当代”主题的重要使命。

“在当代”的主题理念将从三个角度涉入当代油画创作,即所谓“三度”—— 表现的强度,语言的纯度,思想的深度。“三度”的标准就是展示今天正“活在当代”的艺术家,一边向往崇高风格、一边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品格追求。这种品格追求中纠结着当代社会传承与继承、身份与差异等多重矛盾,如何以独立的精神来挑战和反思这诸多矛盾。从而传递出来自民间、来自基层的当代关怀十分重要。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视觉要素得以强化,形成不同的量度。同时在语言上又往往体现某种纯粹性。这种纯粹性和强化都源自当代思想的锐意和深刻。所以,这次展览强调以“三度”作为绘画的特质与突出表现。这种表现不是对西方艺术的模仿,也不是对传统风格的重复,而是以其精神批判的深度和风格批判的深度的双重结合形成独到的风格。近年来在我国油画界己经有一批杰出的和知名的艺术家都在纯度、深度和强度方面体现了当代性,他们是我们关注的主要目标。同时这次双年展思考着着意避开习见和时尚的艺术家和艺术风格,根据“三度”的严格要求,着力推荐和发掘在这个方向上有着出色的表现、但是并没有受到足够关注和重视的艺术家和作品。这些作品被现行的评价和解释体系所遗漏,不仅影响中国油画在当代艺术中的全面表现,而且更影响我们对于文化当代性的认识与体验。

 双年展的策展框架采用学术委员会领导下的策展小组的分工负责方式。以油画学会的主席团成员与相关专家组成双年展学术委员会和顾问小组,讨论和制定当届双年展的主题,并遴选和聘请合适的策展人和学术主持人在学术委员会和顾问小组指导下,担负主题诠释与深化、展览框架的思考与确立、参展艺术家遴选与提名等学术工作;学术主持担负研讨会主题确定与主持等学术工作。本届策展人是张晴,学术主持是朱青生。经学术委员会确认后,展览邀请了对主题内容具有针对性表现的32位艺术家参加。

 

 表现的强度、语言的纯度、思考的深度,构成了当代绘画“体象”的三个重要维度。而这三个维度又各自指向写的力度、意的纯度、验的深度。写、意、验是与绘画紧密相关的行为。如此三字三度是否构成体象世界的网格,来为当代绘画提供一个明晰的、可供不断查考的轮廓呢—让我们以这“体象三度”作为画册和展览的构架,来进入和感怀双年展的绘画世界,进而理解和把握中国油画如何在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