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润文

现任: 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
广东省美协副主席
广州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主任
返回

郭润文绘画技法评析

作者| 郭润文发布于:2009年06月09日

郭润文是一个对传统技法十分迷恋的画家。他对技法的要求十分挑剔,无论是画面的形式还是整体气氛都非常讲究。他画面的语言形式可追溯到文艺复兴盛期的作品,从其作品可以看出他对19世纪中叶学院派绘画的借鉴。我们从他的绘画里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就是模糊了时间性,同时他把时间的跨度拉大了。这是他长期追寻研究的结果。画家大量采取象征、隐喻、幻想性的手法对现实进行描述、表现了一种经过创造的现实。这种现实是幻觉中的新现实,它承载着画家对于时光的记忆,并引用了极具个人化意味的物象隐语,如缝纫机、一组铁丝圈、锈蚀的钢筋、印痕叠错的前景、墙上的旧报纸和燃了一半的蜡烛。这些意象同他画中目光凝滞的人物组合在一起的时候,使画面产生出幻觉般效果,即现实意象激发出的幻觉中的新现实。这是一种只有通过绘画来解读的形象语言,是一种模糊的情感。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画家在时光和记忆的隧道中沉积的历史感。在他的近期作品中,画面空间更趋向一种压缩性的浅空间结构,光影也更为主观,使作品产生出强烈而凝重的深度幻觉和一种纪念碑式的肃穆和冷峻气氛。     从他画面的厚薄关系、颜色的对比以及偶然性因素等方面,可以看出他对技术的严格要求。每一个制作程序都是精心设计的、有条不紊地一丝不苟地进行,他形成了自己一套非常独特的制作方式,以致人们仅从技术层面上一眼就能认出他那些并没有特别图式符号的作品。他在绘制之前,首先选择几种不同物质的材料放在面前启发思维、然后把这些物体组合在一起,根据不同的形状、质感进行划分。这些物体对他来说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在划分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一个道理:任何物体材质之间存在很强的可比性,但可比性并不等于可以统一。把这些具有可比性的物体统一到画面上,这是他工作的支撑点。在创作的过程中,他首先以一种写生的方式直接地用色块进行铺设,然后用刮刀平整、统一画面。写生时可能会出现一些生动的笔触,也会出现一些生动的凌乱的笔触,在最初的阶段就把笔触消除掉,只留下最基本的造型和色彩感觉,这也是为了下一步更深入的刻画打基础。在郭润文的画面里,绘画步骤往往要经过三次、五次甚至十几次的反复。第一遍、第二遍的铺设将笔触渐趋消除,第二遍时,在具有了大的形和色调气氛情况下,他会有意识地、十分讲究地制造一些高点和不同厚薄。笔触的印痕和方向都会设计得很有道理和美观,为后一步的透明渲染做铺垫。在后期半透、透明的状态下,笔触会进一步被消除,并且利用渲染与皴擦相结合的方式,擦出高部的亮点,留下暗部的印痕,造成虚虚实实的特殊的具有偶然性的效果。这是他绘画最打动人的地方,也是他长期追求的目标:必然与偶然之间的境界。     在他的绘画里面,最重要的特征是对材料技术运用的讲究。这点从最初的做底就控制得十分清楚明白。选择什么题材,表达什么内容,都采用与之相应的画布和画笔。每一个过程都安排得十分完善,具有十分明确的工作方法。他的画面从吸油到局部吸油,等画完之后就像上了光油一样。实际上并没有上光油,而是多次渲染的结果。每一次渲染都是用不同的透明颜色进行综合,造成统一丰富的色层关系。在渲染不够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些败笔,这时可以擦掉重新开始。实际上,完美的制作体系也反映出他精神层面的一些追求,两者之间不无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