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东

现任: 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油画系主任
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陕西油画学会副会长
陕西省政协委员
返回

我在油画风景写生中的感悟

作者|潘晓东发布于:2009年06月10日

作画之事和看画一样本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但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就绘画本身的体会方面写点所谓的研究文章。人与自然是我和中国风景油画家同道们所要一辈子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喜爱油画风景写生的重要因素。在多年的风景画创作中,我发现中国山水画家成熟的标志是风格的程式化,而其中另一部分大家则是以一辈子搜集奇峰打草稿而来的,并以始终鲜活的画面影响着后人。我开始油画风景写生已有35年了,至今热情不减,究其原因是千变万化的自然始终吸引着我,呆在野外我就高兴,是有一种在写生时充满了幻想,在画室里创作时又像是在面对自然作画的感觉,这可能是一种物我交融的过程,自有乐在其中。在写生中我有几点感悟如下:      感悟色彩的流变:光的变化是色彩感受的源泉,而面对自然景色的是一个写意的过程中,我心里愿望的色彩会不自觉的和自然中某些倾向的色彩相互撞击,这时能激起更为强烈的色彩感,重视这个色彩的流动感,画面会有意外之美。     感悟气韵和韵律:六法之一,气韵是作画的首要,但有一点尤为重要,气韵应是多种和多变,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因画的的内容而异。我近年在对景写生中多次体会到,油画风景画中的结构感是比较恒定的,把自然中的山石和树形的韵律,经过自己的提炼,可以变为画中的骨架,骨法的力量和韵律的节奏,使画面产生了内在的动力。这个内在动力就是气韵。     感悟裁剪:针对中西方美术史而言,形式大于内容是一种普遍现象。画面的形式感和韵律紧密结合,近代风景画家重视构图的剪裁,对寻求个性的力量的写生型的风景画家尤为重要,家乡汉中浅山丘陵起伏的半圆孤状,以及贯穿在茶树、水田中的小路,秋收后的草垛,无不具有很强的形式意味。利用这些因素再来组合就是自己对形式的体验和综合。这次写生的几幅作品如,《松山行》和《巴山印象》画中的远山,松树和坡地构成的形式感,令我至今都在激动中。     感悟笔致:笔触是外在的,可学的,而“笔致”是内在的是要感悟的。写生时激情和顺手拈来的色彩,有时会变为动力性的笔触,我很珍惜这种有活力的笔致,她显示了自己的性格。当然还有记忆,有些景色是我在实地看过两三遍后,通过日思夜想的构想,甚至不去画都不行的时候才去画的,如《农家之二》一画中的玉米棒子我在不同光线下看过几次后,第三天早上去画了,但想不到的是光线在玉米串上五分钟一变,一层一层很快全被房檐遮没了,最后画下来竟然大部分是记忆中感受的模样。     感悟差异和距离感:文艺作品之所以是艺术品,就是因为作品与所表现的对象有一种距离感,如有何曾相识感就行。性格的差异使我们愿意去追求我们平时做不到的一些事情,如让河流改道,树木移位等等,在东方绘画上我们能轻易做到这一点。地域的差异,使生在南方的人能更敏锐的感受到北方高原和大漠的生命气息,在选景上有此倾向,表现时可能会更强调这些闪光点。另外景物与观看者之间有了空气透视,就有了距离感,但陌生的事物的距离感和理想往往是交织到一起的,使我在处理有些作品时,重视了差异感和距离感。     综上杂谈,是我近年来油画风景写生时和后来的一点感悟,也算是有感而发。目前在我们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我更渴望居住在青山绿水环绕的农家。这可能驱使我,今后会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去油画风景写生,这是我打心底里愿意干的事情。                                                                  潘 晓 东 2005年4月11日于西安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