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油画大师陈钧德艺术与文献特展”在刘海粟美术馆开幕

阅读:2942发布于:2021-10-28 22:26 作者:中国油画学会

“海派油画大师陈钧德艺术与文献特展”在刘海粟美术馆开幕


一个运用新闻深度调查进行解读的“可阅读性”展览,从文献研究到筹集展品再到整馆呈现,历经两年磨砺。由刘海粟美术馆、中国油画学会、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联袂主办,鲍薇华任出品人,靳文艺、丁曦林、郦韩英共同策展,尚辉担任学术主持的“海派油画大师陈钧德艺术与文献特展”,于2021年9月10日隆重开幕。根据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本次展览没有举办开幕仪式,以嘉宾、媒体专场观摩的形式开启了展览的序幕。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许江,上海市美协主席郑辛遥来现场观展。专程前来观展并参加学术交流的艺术家、理论家等专业人士有贾方舟、张祖英、戴士和、尚辉、刘淳、周长江、俞晓夫、张健君、毛时安、李超、潘耀昌、李向阳、李晓峰、姜建忠、黄阿忠、曲丰国、查国钧、鲍薇华、靳文艺、丁曦林、郦韩英、顾村言等。陈钧德夫人罗兆莲女士也出席学术交流。

许江会长提前观展,他表示:看了这个展览,心中更加无法平静。我觉得这个展览,不仅是陈钧德老师的艺术回顾展,而且可以作为改革开放40年来,油画变革的历史来看,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个人风格的变化,更是一种艺术语言的深刻的变迁。随后他提到陈钧德老师几个重要的艺术特点:第一,他在上海油画的都市写意传统基础上,将它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第二,陈老师对中国写意油画的开创性贡献;第三,陈老师的绘画艺术有一种语言研究的精微。

理论家贾方舟表示,在以色彩为优势的油画本体的意义上,陈钧德的成就在中国还找不出几个人可以与他匹敌,老一辈油画家都比较注重色彩语言的运用,但色彩在他们的艺术中并不具有独立价值。中青年油画家中也有出类拔萃者对色彩语言的运用有所建树,但与陈钧德还不能同日而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陈钧德是中国油画界当之无愧的色彩大师。

靳尚谊、詹建俊等都曾亲自书写贺词。他们表示,陈钧德先生作为一位中国油画艺术家在个人的艺术追求与探索中所取得的创造性的成就,同时也是中国油画艺术发展的成就。

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于评论中写道,陈钧德先生坚持理想信念,勇于高扬真理,不懈探索研究,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和卓有成就的艺术成果,以敢开风气之先并信守学术追求的精神赢得了艺术界同仁的普遍尊重,形成了广泛的影响。他在写意油画上的精研和抒情式表现风格在多样的当代中国油画中独树一帜,具有丰满的学术气象和优秀的学术品格。他的艺术是源于他的心灵也展现出时代文化精神的华章。


本次“海派油画大师陈钧德艺术与文献特展”,全面展示了画家从艺60多年的创作生涯,遴选了他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到今天,每个年代的代表性绘画作品,题材广泛,品类丰富,包括布面油画140多幅,纸本油画棒作品20余幅。其中,有40多年前参加“上海十二人画展”引起轰动的《有过普希金铜像的街》;有1980年参加“刘海粟、颜文樑、关良、颜文樑四人展”的两幅原作;有从未发表过、创作于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一批自画像;有突破传统表现陵墓桎梏、以金属般闪亮色彩创作而当年引发极大关注的《帝王之陵》;有在全国美展获奖、被评论为“品格极高”的《日映岚光轻锁翠》;有充满蓝色梦幻调子的《蒙马特高地圣心教堂》;还有在上海首次露面的陈钧德巅峰之作《梦境》以及引起热议的《双人体》等等。尤其引人关注的是,全场以深度新闻调查的手法发掘和呈现了陈钧德60余年勇于钻研现代主义艺术的理想、胆魄和献身精神,让观众看到一个艺术青年成长为一代油画大师的卓绝旅程。

令人兴味盎然的是,刘海粟美术馆馆藏的一幅刘海粟无标题、无落款日期的油画作品,此次被陈钧德家属提供的一幅历史照片一举“考证”出:它是当年刘海粟与陈钧德同时、同地、同题创作的《复兴公园》,两代人创作的同题作品首次“同台展出”,述说了一段友情佳话。在开幕当天的学术交流中,来自北京、杭州、上海等地的专家学者给予陈钧德绘画艺术和文献以高度评价,赞誉陈钧德的绘画代表了“海派绘画的一座新高峰”,“陈钧德的艺术及文献为海派文化及中国油画史提供了新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