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油画艺术家李天祥逝世,享年92岁

阅读:2772发布于:2021-10-28 21:20 作者:中国油画学会

著名油画艺术家李天祥逝世,享年92岁


著名油画艺术家李天祥逝世,享年92岁。李天祥,1928年生于上海,原籍河北省景县。1946年以油画系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徐悲鸿先生任校长的国立北平艺专,师从徐悲鸿、吴作人等名师。1950年毕业期间创作《林祥谦就义》获一等奖,被徐悲鸿推荐给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1953年由徐悲鸿推荐并考取了第一届赴苏联留学生,进入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毕业创作《儿童图书馆》被学院收藏。归国后曾任中央美院油画系第二画室主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俄罗斯列宾美院名誉教授。1985年出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第一任院长,兼任上海美协副主席。在退休之后与赵有萍、徐庆平等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支持下建立人大徐悲鸿艺术学院。


在此刊发2018年中国油画学会的《油画艺术》杂志刊登的张涛文章《涅瓦河畔的中国梦——五十年代留苏油画家研究》节选,以为纪念。

老大哥 — 李天祥

金黄色的乌云

在静息着的大地上飘扬

寥阔的无声的田野

在闪耀着露珠的光芒

小溪在峡谷的阴暗处潺潺滚流

春天的雷声在遥远的地方震响

懒散的和风在白杨的树叶中间

用被束缚住了的翅膀在煽动

高高的树林哑然无声,丝毫不动

绿色的黑暗的森林静默不响

只不时在深深的阴影里

一片失眠的树叶在沙沙作响

星啊,美丽的爱情的金星啊

在落霞时的火焰里闪闪发光

心里是多么轻快而又圣洁

轻快得就象是在童年时代一样

[俄]屠格涅夫


1951年,中苏关系的蜜月期。从此年起,中国每年经过严格考核,选派一至两千留学生奔赴苏联学习,但是对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最紧缺或者说最先考虑需要的,还是理工科人才。直到1953年,李天详、钱绍武、陈尊三、程永江四人,作为首批选派赴苏的艺术留学生,进入列宾美术学院学习。

李天祥早在1946年即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学习,师从徐悲鸿、吴作人等名家,毕业后继续研究生学习并在校担任助教。1953年被选派赴苏,人生的一段新旅程,要在异国他乡开始。怀着兴奋又忐忑的心情,李天祥等四人乘坐火车先抵达了莫斯科。但是令他颇为失望的是,苏联老大哥迎接他的,并非是鲜花美酒,而是一个下马威——李天祥的行李箱居然丢失了。未曾想在“社会主义天堂”的苏联,也会丢东西,这让李天祥非常想不通。但毕竟要识大体,考虑到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他并没有向组织汇报行李丢失一事。而另外一件令李天祥颇为郁闷的事情是,苏联同学对于中国的了解,实在是少的可怜——“到苏联之初,常有苏联同学问他:‘中国有橘子吗?有香蕉吗?’在他们的观念里,中国只有两样东西:沙漠和大米。李天祥翻出字典,用生疏的俄语告诉苏联同学,中国不但有橘子香蕉,还有苏联没有的荔枝。新年晚会上,他与陈尊三表演了中国的近景魔术,苏联同学惊叹不已。从那以后,中苏同学之间的关系渐渐融洽。”

留学苏联之间,徐悲鸿曾对李天祥淳淳教诲道:“国内学生画素描的本领已经掌握得很好了,但遗憾的是色彩不行,一定要把怎么处理色彩学到手。”但是到了列宾美术学院李天祥发现苏联的素描教育和中国很不相同。苏式的素描教育非常重视解剖学的研究,而国内美术教育则较少涉猎。第一次在课堂上面对一张张解剖图,中国留学生均感到手足无措。为了使这些异国的留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体结构,老师拿出真正的人体骨骼标本,让学生们一一辨识。在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系统熏陶下,留学生们渐渐学会在创作素描时细致地表现人体的内在结构,也开始学会用解剖的眼光去进行素描造型。解决了素描问题,色彩问题又不期而至。很长一段时间李天祥在色彩上总是不得要领,只能亦步亦趋地模仿苏联同学的设色,被老师评价为“打补丁”。苏联学生谈得最多的不是“颜色”,而是“色彩”,李天祥却始终不明白两者的区别到底何在。直到有一天,他读到李白的《秋浦江》一诗:“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烟灰本是黑灰色,但是被星星映照变成了紫色。他顿时豁然开朗,也才明白所谓“颜色”,是指物象的“固有色”,而“色彩”是指在不同光源、环境影响下的色彩具体入微的细腻变化,是“条件色”。自此之后,李天祥在色彩运用上才开始如鱼得水。这种色彩训练与色彩观念的调整给李天祥很大震动,在多年后的回忆中,他认为留苏时期收获巨大。也正是在苏联的学习,李天祥才发现当时国内的油画为什么不行,实际根本原因正是“色彩”没有画好,或者说对“色彩”的认识存在误区。

李天祥在1956年所作油画《涅瓦河之晨》,足可看作是他色彩训练的代表性作品。画面早已摆脱了国内“土油画”的酱油色调子,也抛弃了用素描画油画的观念。用细碎的小笔触“摆”出了涅瓦河清晨的色彩交响,近景的河畔芳草、轮船堤岸,远景的高楼大厦、教堂巷道,完全是用物象的固有色与环境色以及对比色混合刻画,可以看出李天祥已经能够非常娴熟的驾驭色彩去表现油画的艺术张力。也形成了其油画的自我特色——喜用小笔触摆笔造型,注意环境色与光源色的互动氛围营造,整体以灰调子为主,在同类色相中寻求细微的色差变化与色阶推理。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李天祥已然成为同学中佼佼者,后来又进入奥列施尼科夫画室,接受进一步的专业训练。

按照国家规定,留学期间不能回国。但是舞美系的齐牧冬向学校提出美术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不能脱离国内的生活实际。因此经中国留学生工作处特批,美术生每年可以有四个月的外出采风时间,在此期间可以回国实习。1958年,正值国内“大跃进”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李天祥回国实习,在北京南郊红星农场,看到农村的成年人全部外出“深翻”,儿童集体在托儿所读书,他由此产生灵感,回到苏联后,创作了其毕业作品——《儿童图书馆》。这张作品结合了中国民俗中的剪纸、年画等艺术表现形式,以及类似连环画的构图形式,又不失油画色彩本身的语言魅力,可谓是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之作,李天祥的创新之作也受到了其导师梅尔尼科夫的赞许,李天祥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国,开始了其漫长的美术教育历程。

张涛: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