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的历史使命 — 中国油画学会成立15周年大会致辞

阅读:2352发布于:2010-11-19 11:43 作者:中国油画学会

中国油画学会创立至今,已经15个年头。油画学会对于中国文化艺术的建设与发展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看得很清楚。她不仅是中国艺术界开风气之先、开创自主发展新模式的学术团体,她也不仅是聚拢中国的油画家、引领中国油画当代发展的核心力量,她更是代表民族的艺术精神在今天全球境域中深刻思考、致力于将国际化的艺术语言融通成活、打上深刻的本土烙印、使之成为时代文化振兴标志的激情与理性的榜样。创建油画学会的一代人,也是创立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的一代人,他们以开阔的视野,深刻认识油画在中国持续推广和发展的重大意义,引领了十几年来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他们以罕见的学术激情,思考油画的时代命题,构划不同阶段的创作指向,铸造了中国油画始终如一的学术形象和学术使命;他们以令人尊敬的责任精神,担当学会重任,争取社会支持,引领学界正气,营造新型而自主的发展模式。15年中学会募集的社会资助款额4000万,这不是一个数字,而是这一代人的奉献之心。15年是一把精神的尺子,丈量出他们广大的心胸和坚守理想的文化灵魂。

一 学会历史性的“三深”工作

多年来,学会所做的归纳起来就是“三深”的工作。

第一个“深”是深入研究油画传统。以靳尚谊、詹建俊、全山石、朱乃正为代表的这一代艺术家,经历了“文革”前的成长期,以及“文革”这样一个既赋予油画重要的使命,又给予油画沉重禁锢的年代。他们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真正把西方的优秀传统引进中国。所以他们带领中国油画深入研究西方的油画传统。这个研究不同于西方的研究,是在西方研究的基础之上,带着中国人自己的眼光和看法,代表着充满活力的当代中国来研究油画的传统,既梳理和掌握油画在西方几百年来的人文历史、技术历史,又注意到油画在今天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一直到今天,中国的美术学院里依然有油画系,仍然崇尚绘画性和绘画精神,中国的油画仍然能够挺起自己的腰杆,这与这一代人坚定深入的研究有很重要的关系。

第二个“深”是深度融合中国精神。学会高度重视融入中国的文化精神,让中国的文化精神在油画里活过来。在这其中,以邵大箴、水天中等代表的理论家参与学会的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直接参与创作命题的引导、理论思考的深化,成为学会学术发展的重要模式。这使得学会一方面强调持续的开放,推进创作发展,另一方面提倡文化精神的重建,民族品格的创造。学会注重在根源性的问题之上,策划与中国画的比较展,在近距离的比较中激活中国的文化精神,融合西方的传统,推进油画语言的时代出新。

第三个“深”是深刻反映当代生活。今天的时代,是一个迅疾变化的时代,是一个伟大民族生机勃发的时代。中国发生的一切像一部历史长片,但放映的速度加快了数倍。如此巨大的生活容量,如此壮阔的变革场面,如此交叠杂糅的人生境遇,激励着当代艺术创作。学会谋划了许多体验生活、展览交流和学术研讨的活动,带领油画家集体,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从那里激发创作的热情,获得创造的源泉。学会所致力的是坚守当代艺术的主体意识,这个主体意识既不是简单的地域概念,也不是简单的时间概念,而是源于当下每一天的文化现实与社会现实的精神凝练,是中国人在创造新事物之时在根柢处坚持着的根源性因素。学会带领大家,开创了油画艺术的持续发展,使中国油画成为今日中国最具活力的艺术品种,中国油画家成为代表中国当代文化精神的最具创造力的学术队伍。

在此,我代表新一届学会主席团向创建和引领学会的老一届主席团、向我们尊敬的老师们、前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 当代绘画的三重使命

     今天中国油画、中国绘画的发展面对着三个大的背景。第一,图像化背景。我们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图像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绘画何为?第二,全球化背景。长期以来,我们始终思考油画的中国气派。在中国,油画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绘画语言,成为我们传达自我情感、自我思想的某类不可缺失的视觉品质。但要真正形成世界公认的中国气派,仍需要努力创造。第三,大众化背景。今天的文化越来越多地忙于回应大众娱乐的需求,而在这样大众文化的娱乐需求、娱乐消费的浪潮中,代表人文思考的油画该如何发展?这三大背景赋予我们三方面思考和三重使命。

     第一重使命,在视觉文化的整体视域中,重建绘画的力量。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媒体的增加、影像方式的不断出新、仿真虚拟技术的飞跃发展,一个图像时代正深刻地改变着今日的文化生态。传统的对于绘画所寄托的艺术活力点正在被淡化,绘画对古人的震撼力在今天已经淡薄,那种手握卷轴、心游天地的想象日渐遥远。与此同时,现代技术所造就的全球化、信息化、图像化现象也在悄然改变人们对于生活的感性方式。习惯了大量图像信息的人们,将日常生活看作图像,将世界看成图像,进而,绘画艺术呈现出图像的平面化、浅表化、无深度、去意义的特征,艺术的价值日渐丧失,绘画相对于新的技术媒体在青年中的影响正在减小。当此其时,绘画何为?这是油画学会首先要思考和回应的命题。绘画的当前使命就是要冲开技术的规制,冲破符号化的肤浅和僵化的表情,重寻艺术的生动的感性方式,在绘画中“化生活”,在思与诗的双重性中重构生活世界,在视觉文化的整体视域中重建绘画的力量。

    第二重使命,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视域中,重构中国油画的形象。油画既是世界优秀文化,又代表着中国当代艺术最具活力的部分。我反对时至今日仍将油画称为舶来的艺术。其一,电影也是原生在西方,怎么不称为舶来的艺术呢?其二,何为舶来,船靠岸随时要离开。油画在中国已有二百年历史,它的语言特征、美感情趣已经深深地编织到中国人的生活中,深深地植入一代代文化人的情感世界。“舶来”所叙述的是外来艺术样式的寄居的故事,但油画在中国,实质上呈现为一种语言在另一种语境中的生成性和差异性,以及这种语境的主体和固有成分对这种语言所实现的创造性的转换。中国油画所见证的不是“使西方的化为中国的”,而是中国的本土自主地生成和实现着的。中国油画当代建构的意义不仅在其自身,更在于为全球境域中中国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范式。这种范式一方面持续地加强对世界优秀文化的学习与交流,另一方面坚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中、从当代生活中汲取养料,让中国文化精神活在今天,活在当代油画中,进而产生一种时代的、文化生成的形象和力量。

     第三重使命,在大众化的文化生态研究的视域中,重塑绘画的信心和责任。随着城市化的迅疾发展,大众的文化需求正发生着改变,出现了娱乐和时尚的潮流。我们的文化一方面要积极回应这些潮流,满足和服务于大众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又担负着引领它、化育它的使命。油画艺术所担负着的人文思考的责任,引导人心向上的责任,正是我们重建油画的信心所在。为什么说油画曾经令我们着迷,因为我们在油画中并不仅仅看到好看的东西,而且透过好看的外表,感受到人性的高尚和力量。我们有责任把人类最核心的、最精彩的东西保留在我们的绘画里,持续地把这种力量传递给大众,用这种灵光闪现来养育大众的心灵,蒙养未来青年的心灵,而不是一味地沉溺在娱乐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是一种本质严肃的愉悦和感动,是向着人类的心灵而去的,是要感化人心、经得起万民敬重的。它要使今天的人重新恢复民族传统的那种崇尚文化、尊崇化育力量的心灵。有了这种居敬的心灵,我们才能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才能尊重社会整体的生命,尊重文化创造的使命。

     上述三方面思考,化作了三种文化研究视野中的重建的使命。它们杂糅而蔓生,超出了我们以往的视觉经验;它们交叠而互动,为当代绘画的发展提供契机和观念性支持;它们纵横交错,构成了油画发展文化思考的策略性的规划蓝图。

三 中国油画的时代“三神”

      在这里,我想深入地、着重地谈一下最感危机的问题:图像时代,绘画何为?在今天这样一片电子媒体、数字媒体的汪洋大海中,人类的观看经验是否真的从凝视静象的时代转入专注动象的时代?当这样一个时代必然来临之时,绘画何为?今天有很多观众已经看不懂梅兰竹菊,看不懂传统绘画。浙江美术馆开放后持续地展示黄宾虹先生的画,年轻人就是看不懂,希望有导览。这不是危言耸听,这就是今天绘画的危机。上海世博会用的全部是新的电子媒体语言,老百姓见怪不怪,也没有说看不懂,但民族的绘画却看不懂了。这是我们必须高度警觉和思考的。当前,油画创作所出现的众多现象,无不与技术文化的背景密切相关,这也是我们今天思考油画问题时与徐悲鸿、林风眠那一代人很不相同的境况。徐、林那代人引西入中,遭遇的是外来语言推广和成活的问题,而今天,成活已成事实,油画早已呈燎原之势,但在油画内部,真正意义上的方法论仍然缺失,写生、摹仿、形式显现、创造主体性等重要问题并未得到透彻深究,图像的平面化现象改变着人们对绘画的品评,进而带来“世界”的平面化,带来对世界的认识和观看的平面化。在这样一个前无古人的境域中思考和展望油画的发展,这是具有国际意义的课题,也是一个真实的难题。

     在如此纠结的背景之下,在全球性的难题面前,我们将围绕着油画,提出三方面思考与展望。

     第一,回到绘画本身,重建本土艺术的深度精神。我们说,绘画的要义在于在一个直观的过程中,主体与对象相契相和,共同生成,进而构成我们的视觉,在形式显现的同时,显现我们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交互的、直观的过程,是一个与我们的肉身有着直接的承受关系的过程。中国的传统绘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纯粹自立的、用心来体验的经验方式,这种经验方式将充分开启我们对视觉内涵的理解。这个内涵不仅仅在于我们看到这个事物,而且在于我们如何去看;在于我们在是其所是地让对象显现的同时,自己也得以是其所是地显现。这是一个有深度的东西,也是视觉活动最核心的东西。绘画正是在这样的经验方式中显现其形式建构和精神建构的意义。今天,艺术已成一种繁复的行业,艺术体制的作用,交易市场的操作,艺术史研究的科学方法,艺术语言的样式化和符号化,艺术表现的风格化和浅表化,“在所有这些繁忙折腾中,我们能遇到作品本身吗?”(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回到绘画本身,就是要回到纯粹自在的意义世界中去,在那里遭遇绘画本身,进而挖掘现实生活和自我生命的深度力量,去除当代图像绘画的意义平面化倾向,重建绘画曾经拥有的勃勃生机和活力。

       第二,重视绘画之象的建构,重视绘画方法论的建设。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象”为中介,经验直观地把握事物的整体和内涵。“象”既不纯然属于事物对象,也不纯然属于内心所想。它是对象与我们内心相沟通的中介。它为我们的念想提供某种可供反复揣磨的暗示性关系。在感性事实与想象之间,它建立起某种隐约可见却又变幻万端的解释性和承受性联系。这个“象”的魄力在于它是不可预见的,是在场、在地、在时的,因此它是“生”的。唯其“生”,我们才会终其一生去接近它、找末它。这种接近和打开,是有方法论的。只有建构好真正意义上的方法论,我们才能跳出传统与现代、具象与抽象的二元格局,真正触摸到当代艺术的文化问题,真正抵达我们的心灵来塑造艺术的问题。如何结合生命存在境域中的形式显现,来充分感受、研究和体用这种方法论,创作具有个人艺术形式风格、体现民族的历史命运和时代精神的绘画作品,是我们这个时代绘画创造的特征与使命。

      第三,深刻体会艺术创作的心性特征,呼唤艺术的诗性精神。这里讲的“心”,不是生理学意义上的一个器官,而是我们用以作主的内在自主者。正是由于这种内在自主者,我们个人之间不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之间不同。绘画正是这个内在的自主者的一个可见可感的载体;它使人心可见,使这个内在自主者的品格及其陶养的历程得以昭显。它和我们民族的历史有着根源的联系,和我们当下的生命也有着活生生的联系。中国文化具有悠长的诗性特征,这与当代西方的诗性哲学有着深刻的契合。在面对当代艺术的困境中,它们应当形成某种思想的联盟,我们要用好它们来打通中国油画深层的精神道路,改变国际性的绘画艺术衰弱和式微的局面,提供和输出中国油画自主创新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

     上述三方面的思考,强调当代绘画艺术的深度精神、方法精神和诗性精神,代表我个人和一部分同道的想法,并不成熟,也不全面。但正是这些思考使我坚定地认为今天的油画艺术一定能够持续发展。油画发展的意义不仅在于油画本身,而且还为包括新媒体在内的众多艺术创作和研究提供某种基本的方法,某种思想的模式,因为真正的绘画结构性地把握着人的视觉活动的生命感受,维系着文化生成的根源性的精神要点,它的坚守和发展必然具有更深远的示范意义。

      各位前辈,各位同道,今天在这里,本应该多谈未来发展的新举措,多谈一些实的计划。但我也受到一些前辈朋友的提醒和指导,要我着重谈思想和看法,谈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认识。因此就有了今天发言的主纲。“三深”是大家对15年来工作的肯定和总结,“三重”使命是当前文化发展境域中的策略性反思,“三神”的强调则是目前油画发展的战术思考。我们新的主席团也曾经开会讨论了新的发展举措。我们将着重构建富有学术品格的展览平台,打造展览与创新的品牌,树立中国油画的创新形象;我们将着重办好学会刊物《中国油画家》,坚持理艺并举,文图并重,持续推出创作研究的新话语、新语境,努力办好这个中国油画的画学研究和思想交流的核心刊物;我们将着重加强与社会各界、各地的联系,把握经济发展的契机,建构油画发展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将着重加强与全国各地会员和油画机构的联络,总结老一辈的创作成就,发现与培养年轻一代的优秀人才,塑造这个时代的中国油画的新高峰。

      各位前辈,各位同道,艺术家同志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方面,我们国家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经济飞跃;另一方面,又在政治和文化方面面对空前的考验和挑战。艺术担负着中国当代文化建构和振兴的重任,担负着中国当代精神价值的输出与阐扬的重任,担负着国之为国、民之为民的精神共生、心灵归皈的重任。如此重任,我们当全力齐心,共赴中国油画发展和中国文化振兴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