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明

现任: 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
返回

“向大师致敬”系列作品里独特的话语氛围

作者|K.M.李发布于:2009年08月10日

非常有机的组合     “向大师致敬”系列作品,它有一个贯穿其中的图像符号,那就是大师的生活,工作的形象一定置于大师自己的代表作或典型的符号之中,作者在构想时利用了大师们作品本身的许多独特和巧妙之处,增加了视觉的厚度,加之大师都有非常杰出的个性化符号。加大了作品的扩张力,我们说艺术作品里的图像符号,是观者认可被观物品的一个重要的媒介,这类认可在商业活动中非常多见,可口可乐,麦当劳,它们的符号似乎存在于你与生俱来的记忆里,如果艺术图像符号有如此大的传播力,那么固定一个视点或者说吸引观者把转动的视线定在一个位置上,艺术家会全力追求的。王向明“向大师致敬”系列作品里作出了有益的探寻和实践,而且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看似随意的“波普”     在学艺之初老师总是把“波普”与随意并列在一起,我不太同意这个观点,在现代社会里你随手扔个垃圾,在你的潜意识里马上会有至少两个反思,一、怕自己的行为引起别人的反感。二、意识到这行为对环境的伤害。所以看似随意的抛弃和获取。都会有深思熟虑的一面。在人类活动里绝对的“随意”是不存在的。“波普”实质上是种思虑过度的产物。艺术家在像电脑一样的排序之后,取了一个最吸引人眼球的物体。做自己标新立异秀的主要道具,虽然说结果有些虚假,但我们应着眼于过程中的真诚。王向明“向大师致敬”系列作品很正确,很具体的论证了我的观点。“向大师致敬”里不管是硕大的花卉,老照片里的市井小民,达官贵人,淑女名流,将军士兵,时尚的男人和女人们,在“随意”的掩护下,非常精确地落在了它们应有的位置上。这里有社会的思考,有对历史的追忆,有对美女的仰慕,有对大人物的嘲笑以及对小人物的尊敬。这类文化氛围的营造加浓了图像话语的可读性。这类手法我们可以在很多艺术样式里看到。王向明先生属于用的比较精确的一个。看似“随意”的“波普”是王向明这个系列作品中非常增彩的一笔。 中国人画画要有游戏心态     这是我长期观察的一份心得,中国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民族性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一般以是非黑白来作为标准。中国人从小就爱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教育。人们不太敢超越自己的本分和别人为你设制的范围,而西方人则是一直追求“平等”,“博爱”,所以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往往以喜不喜欢,有无兴趣作为前提,我们假设,所有的人以真诚作为一种标准,其他都可以尝试,先出来玩的一定是西方人,因为他们有一种传统习惯“游戏人生”,这类“游戏”给西方人的创作思维,提供了各种可能。中国人画画,要多些“游戏”心态,我们面对传统,面对师承,面对当代,面对商业,面对操作,要有“游戏”一下的勇气,要有为什么不可以的精神,要有你做了我就不做的思考和“山寨”是一种可耻行为的评判标准。画家有“游戏”精神,因为画家的实验性很强,由于画家个体的特性,往往会在实验性上走在其他艺术门类之前,我在王向明的作品里看到了“游戏”的因素,正是这种因素将使王向明的作品的流行性大大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