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剑

现任: 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返回

赞油画《阳关三叠》想美术界“助弱”

作者|宋涤发布于:2009年08月14日

“美术双年展”对国人来说是个新鲜事。笔者早就听说国外经常举办什么“双年展”,印象中无非是展出一些令人费解的所谓“抽象派”、“现代派”之类的东西。此次国内酝酿办《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已有一段时间了,并传闻筹备阶段存在不少争议,据说还有一种论调是:办“双年展”为的是让中国美术与世界“接轨”云云。这倒引起了笔者的巨大兴趣。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开幕时,笔者正在国外与许多同行一起参加展出活动。大家都议论着回国去看这个展览。我友沈君顾不得思乡心切,回京后在酒店多住了一晚,第二天即相邀同去观展。     新装修过的中国美术馆果然漂亮多了,展厅内作品也可谓琳琅满目。坦白地说,总的情况还不错,不是笔者所担心的为了与世界“接轨”而接出了圈儿。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和雕塑都不乏一些好作品。笔者与沈君走着看着,小声议论着,不由自主地在一幅油画面前驻足。此画大小两米见方,画面以蓝中带绿的灰色为主调,天空几乎占了画面的三分之二;天际显现出鱼肚白,天空仍悬挂着逐渐逝去光辉的月亮;地平线上,人群开始骚动起来,男人和年轻姑娘早已按捺不住焦急的心情,有人在找车票,有的在整理行装,抱着孩子的父母肯定是希望让孩子多睡一会儿,原地不动;还有些人看来是闯荡江湖的老手,不管不顾地依旧蒙头大睡;人群中间竖着一块陈旧的列车时间牌子……显然,农工们在露天候车场等候迟到的火车已经整整一夜了。从农工们的衣着看,应该是北方人。天气依旧寒冷,大概是在家乡过完春节不久就准备去大城市打工。画面的构图、色彩、人物形象和动态,从整体关系到局部刻画都比较到位。     画的题目很妙:《阳关三叠》。使笔者油然想起一首古诗“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作出的一首送别诗,后经乐工谱成乐曲,又名《阳关三叠》,描写了文人士大夫阶级为朋友送别的浪漫情景,成为后人为朋友饯行时脍炙人口的佳句。油画《阳关三叠》的画面中没有王维诗中把酒话别的浪漫场面,没有“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优雅环境。观众看到的是:破晓时分,在天寒地冻的北方大地上,一群疲惫不堪的农工们整夜露宿于候车场,有人还怀抱着孩子。此情此景暗示着他们进城后将面临着更多困难。笔者感觉,作者似乎抓住了王维诗中最后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来点明主题,勾画出一幅当代农民生活的另一个层面??背井离乡去寻找新生活。看着看着,画面渐渐把笔者引入了沉思和遐想之中……     笔者曾经也是个乡下人。一解放就跟随父母进了城做了北京人,亲眼目睹着首都的发展变化。今天如果站在景山顶上向四周看看,那数不尽的高楼大厦可能让你眼花缭乱,再想找一找过去熟悉的地方恐怕已经很难了。在短短的十几年里,北京,上海,广州等等一些大城市乃至郊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仔细地想一想:在这些大城市中,大到城市建设,小到服务行业,哪行哪业的劳动大军不是以农工兄弟姐妹为主体呢?累活儿、脏活儿、危险的活儿,哪样不是这些“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人在干呢?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把农工们从城里全部撤离,整个城市将会陷入半瘫痪状态……     笔者对《阳关三叠》的作者深表敬意。从笔者的体会与理解,作者创作这幅画,从构思,体验生活,搜集素材,构图,找模特到最终完成作品,估计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如果一个艺术家没有爱心,没有社会责任感,是不可能投入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画一幅没什么“卖相”(出售价值)的画的。笔者看到了《阳关三叠》的作者用饱蘸着关爱之情的画笔谱写出一首新时代的《阳关三叠》乐曲。这首乐曲不是送别曲,而是关爱曲,它是那样的婉约,充满着柔情,带着淡淡的忧伤和离别的乡愁。这首乐曲在呼唤,呼唤着善良的人们去关心、爱护和理解这些在都市中“无故人”的农工兄弟姐妹们。想一想他们的奉献,想一想他们的辛苦,想一想他们的无助吧!或许你就会给他们多一点尊重,多一点同情和关爱,或许你就会容忍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社会可能就会更加和谐,安定。 在画面中,笔者似乎看到了一颗真正的艺术家的心在跳动。这颗心不是在追求一己之私,这是一颗奋力张扬真善美,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艺术家良心。《阳关三叠》贴近了实际,贴近了生活,更加贴近了群众,无疑是一幅与时俱进的好作品。     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发出“救助弱势群体”的号召,各级政府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安置流浪者,救济特困户,为农工追讨工资,帮助下岗职工重新再就业等等。今年春节前夕,北京两千五百名义工同“空巢”老人一起过年。这些全社会“助弱”的可喜景象,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激动着善良的人们的心。笔者的思绪自然想到了美术界如何“救助弱势群体”的问题上。     笔者在“双年展”也曾见到一些名家作品,沈君与笔者在这些作品前没有驻足,目光一扫而过,仅无奈的摇摇头而已。这些作者在美术界可谓名气大,地位高。他们的作品业内人士都比较熟悉,画人物极尽丑化(他们称美是多角度的);画山水、景物则是乱糟糟的一片(他们称之为对物象的感悟);笔者实在看不出这类作品有什么积极的社会意义,或能给观众带来什么精神享受。可是这类作品居然在全国美展和一些重大展览会上几乎是场场亮相,尽管其面貌陈腐,千画一面。笔者不禁想起了那些没有参展机会的美术工作者。他们在笔者心目中似乎是些从来没有“上过岗”的美术界职工。应该算是美术界的弱势群体吧。这个弱势群体队伍庞大,他们活跃在社会基层,在工厂,机关,学校,街道社区以至农村。他们是繁荣美术事业的基本力量。他们在丰富着人民的文化生活,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着积极的贡献。     大家知道,一位有志于美术事业的人,一般从少年时代就开始了艰难的艺术之旅,投师访友、刻苦努力、家境不佳、紧衣缩食自不待言,幸运者考入院校,有望成为专业人才;绝大多数人年长后去打一份工,痴心不改地成为业余美术工作者。近年来,还有不少勇敢分子放弃原来的工作和薪水去作职业美术工作者,精神十分可敬。可以想像,他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要比美术专业工作者多得多。但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笔耕不辍,无非是为了自己的爱好和理想,为了自己的艺术才能被社会认可。     大家也清楚,今天名大位高的专家教授们当年也是莘莘学子,求助于老师和学长。在艺术之路上大家有着大同小异的经历,但人的机遇是不同的。他们的成功除去个人努力外重要的还需有“贵人”相助。今天的“贵人”去仿效师长的榜样,帮助提携一下新秀、晚辈该是理所应当的。笔者建议那些暂时搞不出好作品来的名家们能把展位让出来,给美术界弱势群体中的有成就者以机会,让他们上一次岗。这对他们来说该是多么大的鼓舞啊!或许对他们未来事业的发展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人才出”这是不为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我国美术事业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名大位高的专家教授们要为培养人才、提携人才作出新奉献。     笔者需要声明的是:此“助弱”建议无意把名大位高者赶出展厅。如果有新的、好的、有积极意义的作品,自然应该照样展出,还要大力宣传。假设实在拿不出好作品来,莫如把展位让给别人。因为面貌陈腐、千画一面的作品让观众看了生厌。人家会议论你:好听的话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江郎才尽”,不好听的话是:没本事,“黔驴技穷”。主动给新人、年轻人提供帮助和机会,与人与己都有好处:对外赢得“大家风范”之美誉;对内则收“藏拙保节”之利,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