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纲

现任: 河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
返回

精神的风景

作者|冀少峰发布于:2009年08月31日

面对孙纲的油画风景,人们不约而同地首先就会感受到一种宁静,而且是非同一般的宁静,这是一种令人神往、让人陶醉般的宁静,这是一种没有说教,也没有深度表达,但清澈的画面却总能让你一目了然……“优雅、孤绝,平凡却与众不同”。(王焕青语)阅读这些油画风景,你会自觉不自觉地被它所散发出的那种迷人的平和与闲淡,宁静的灰色调及弥漫着当代色彩和诗意的气息所吸引,它引领着你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孙纲为我们精心营构的场景中:你或许正屹立在西北高原上去任凭凛冽的西北风的吹打与锤炼,你或许正沐浴在美丽的海滨去享受那温柔的海风和假日的阳光,你也可能正漫步在欲望的都市里、盛夏夜,去体验都市脉搏的跳动和紧张节奏,要么你就是在美丽的家园去体味个人空间的私密与温馨。孙纲呈现给我们的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对自然景观的客观描述,而是一种去掉了再现自然真实性的、超越客观世界并独立于现实生活的自主的精神世界,它裹挟着孙纲那一丝丝淡淡的乡愁和面临全球化浪潮不断侵淫下的一种对本土文化的坚守,更彰显了孙纲对当代的自然、社会、艺术与人生的一种深切的体悟与思考。我们在孙纲艺术成功的背后,不难发现有三个明显的质素,是他不断变化视觉方式并得以保持那种旺盛的创作激情的关键所在:一、地域文化作为艺术的母题。二、艺术历程是一个删繁就简、不断简化的过程。三、由“朝外看”而不断地“向内省”,由自然景观回到内心感受。 一、地域文化作为艺术的母题     只要艺术家切切实实地表现中国的人文景观,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是原生态的,没有经过西方式的滤镜处理,它就是“民族化”的、“本土化”的。                                                             孙纲     给孙纲的艺术带来最初声誉的就是那幅充溢着浓烈的乡土气息的《三里五乡》,正是《三里五乡》给孙纲艺术带来了转机,并由此开始引起油画界的关注,《三里五乡》也把我们带向了对不太遥远的80年代的回忆,那是一个令人激动,让人怀想的充满着文化上的碰撞和思索的年代,乡土题材的画风正充斥着整个画坛,孙纲无疑也深受这种画坛流行风格的侵染,但他并没有一味地去跟风趋同,而是有意避免乡土题材日益风情化的危险,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以山东沂蒙山区为背景,众多人物赶集的场面。不同层次、密密麻麻的人群不仅传递出一种恢宏的气势,更凸现了山区人们的那种坚韧与坚毅、平和与仁厚及博大与精深的品性与胸怀,而弥漫其间的神秘的棕色调,又赋予了画面以某种哲理性的思考,因而它一出世,即以其独有面貌而理所当然地引起了油画界的关注。此后,孙纲又创作了《兰色的沉寂》(1991),这是以陕北黄土高原作为观照对象,以秋收后大地的残败与萧疏为背景,黄土高原的荒凉与凝重、单纯与质朴,透过孙纲的笔触却又表露出一种略带冷峻和悲怆的感情色彩。《兰色的沉寂》再一次赢得了业内人士的赞誉,也坚定了孙纲在油画风景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勇气和信心。由此孙纲也在对文化的思考上找到了一种在艺术上的表述方式,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孙纲一发而不可收,相继在视觉图式上不断推陈出新,于是有了《网-生态系列》(1994)、《煌-大地景观》(1997)、《坝-生态系列》(2002)、《清爽的风》(2004)等。孙纲不厌其烦地运用他所精擅的造型语言的元素去精心构筑他那精神的风景。他试图用艺术作品自身的魅力去叩击阅读者的心灵,在这里我们看不到宏大叙事的妆裹,也放弃了以人类命运为己任的自我欺骗,更没有对主流意识形态和商业化提出强烈的批评和反驳,因为孙纲骨子里就不是那种“主题性”艺术家,这决定了他不可能透过画布和激情的色彩去扮演一种道德检验者的角色,更难以确立一种政治批判的立场,把阅读者搞得很累,但通过画布背后却让我们感到艺术中孙纲的那种澄静、平和与轻松的状态及从地域文化的母体中得到滋养所形成的那种温和与从容。驻足其间,它会剔除你内心的焦虑与不安,也使你放弃功利的追逐,关注的只能是对艺术本体的表达。在这个日益物质化和超消费的社会里,在这个人性日渐沉沦的当代社会,孙纲的油画风景无疑能够引领人们去追忆那早已逝去的田园牧歌式的家园和人类精神的回归与灵魂的攀援。 二、删繁就简,不断简化     我有一种愿望,那就是使自己的作品更加概括和单纯,保持从容的创作心态,运用简约的笔意和造型,传递出对事物的审美判断。 面对同一场景,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语言处理方式,作品的结构形式以及作品所蕴蓄的气质则是艺术家审美与修养的综合体现。如果在艺术词汇中去选择,我将挑出有关品位、品质、自然、纯朴这类词汇,从中提炼出简括、明确、纯净的画意,由这里向前,让自己的绘画弥漫着时代的诗意。                                                          孙纲     从孙纲的视觉风格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孙纲的艺术认识和艺术表达又是一个持续简化的过程,他不断地在画面上做减法,通过删繁就简,不断简化去强调一种整体结构的表现力,而非对客观物象的描摹,这种删繁就简的能力显然是得益于现代绘画之父塞尚的启示。自塞尚打破了持续6个世纪之久的透视画法,把艺术从再现自然的真实性中解放出来以后,人们沿着塞尚所开创的道路再也不顾及覆盖在绘画结构表层的属于文学的情节性和叙事性的因素,而一味地开始在艺术的自律性、自主性方面去探寻属于艺术本体的表达,对此,孙纲也有自己清醒的认识,“画,说白了就是让精神有所寄托,精神和肉体的区别就在于,天上地下横着竖着飞着走着苦着乐着全由自己,但它一定要有相配的表现场所和方式,精神特征不一样,画的营造法式就大不同,落实到画面上就千差万别了”。(孙纲口述)宾虹老也曾云:“同画一座山,彼此所画不同,非山有不同,乃画者用心不同。”我们从《网-生态系列》(1994年)、《煌-大地景观》(1997)、《坝-生态系列》(2002)、《清爽的风》(2004)等一系列视觉图景中,即可清晰地窥见这种持续简化的过程,形越来越简化,简化的已经去除了物象的表象特征,色彩的主色调也仅剩下一种高级的灰调子,塞尚曾对毕沙罗讲:“您坚持采用灰色调子的做法完全正确,灰色是大自然中占主导地位的颜色。”由此,也就不难理解灰调子为什么成了孙纲艺术表达的主色调了。孙纲的这种艺术图式在他所曾经生活过、艺术过的河北地区也曾掀起过一阵波澜,以至于他在那个时期几乎成了当地青年艺术家要打碎的偶像,并引发出了无数个小孙纲的诞生。至今这种影响仍未见有消退的痕迹。可以说,形的简化与消弱及事物表象特征的模糊构成了这时期的艺术特色,艺术图式中的空间透视已难觅踪迹,但色块的并置、重叠仍然让人们清晰地感觉到有层次的空间和光的存在,色彩的明与暗、色块的大与小、艺术语言的刚与柔、曲与直,疾与徐,共同构筑了空间上的一种张力和画面的均衡关系。“画面的肌理层次,天空画1遍和画5遍,传达的气息是绝对的不一样。过去喜用具象的手法,易落入俗套,如今又崇尚抽象的形态,但过于抽象又易简单化,于是不断调整画面结构,注重从光影、结构、形态上去传达抽象的意味,在抽象的过程中就开始简单化了”。孙纲的讲述没有半点的深奥和晦涩,但他那种极为单纯的规整甚或机械的手法,却在视觉上有着颇为细腻的秩序和庄严的静穆感,体现出空旷、辽远、简洁、淡泊得几近空灵的审美境界。这些充满着抽象意味的油画风景体现着孙纲在艺术的认识上持续走向抽象的思考,不仅透过粗笨有力的笔触和油彩来传达美感,更透过那些可感知的的点、线、面、色块等,悄然地在侵袭着阅读者的心灵。难怪王焕青也对孙纲的艺术发出了深深的感慨“熟悉他的人都明白,孙纲在心性深处藏着一处‘超凡脱俗’的景致,他不在画里搞七情六欲,画是他养眼养心的地方,既没有心理风景也不涉及政治风云,幽雅闲适,安宁恬淡。精致、精美、精湛以致精妙这些在绘画里可以大加玩味的品质就是他的主题。他对形与色的推敲极尽能事,面对自然,眼里‘恍兮惚兮’的‘像’被他巧妙地留在画布上,删繁就简的图画,清白得像一泓泉水,在无欲无求无色无味中藏着他的美学……在逸笔草草之间,显露出了本来质地的孙纲,幽雅、致密,在即兴之中挥洒出深厚的涵养。”他的艺术手法上的凝练与简洁,又很符合中国传统的写意山水删繁就简、以神写形的精神,看似随意流畅,平淡、朴实无华的画面,怎么也难以掩盖孙纲那用心去体味自然、用视觉去触摸自然的敏感细腻的心灵,更难以掩饰他内心的理智及把控艺术节奏的深思与熟虑。孙纲巧妙地把眼睛所感受到的一切景物自然地转换成笔触,从而传递出米芾、龚贤式的艺术精神。虽然画面往往营造的是一种没有过多的细节,似乎在有意回避具体化的场景,越来越模糊不清,越来越虚无缥缈,但又颇令人耐看与回味,浑然一体的非现实的空间场景,无疑又为孙纲的油画风景赢得了一种当代艺术的属性。优雅、洗练,主观化,抽象化,这些当代视觉经验条件下的视觉结构等艺术元素最终体现出的是孙纲对自然与传统的一种认知态度,是孙纲对当代艺术的一种象征性表达及对当代社会与人生的一种非客观化的精神的记录。 三、由“朝外看”而不断地“向内省”,由自然景观回到内心感受     绘画的品位与品质也至关重要,它们源自艺术家的修养、艺术理趣和得心应手的技术,这是作品与众不同,最具独特的视觉效果的原因。它能使作品在精神层面上得以升华,给观者以审美上的滋养,激活人们心灵深处向往崇高精神追求和崇高品位的火花,给心灵以慰藉。                                                          孙纲     孙纲是一位有着充分的思考力和艺术才情的艺术家,在孙纲所呈现的视觉图景的背后,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艺术上勇于超越自我,对自我永远有着一种不满足,不断求新求变的孙纲,但在这种求新求变的状态中却又让我们看到了在艺术上求新求得令人惊羡,求变又变得自然的孙纲。在孙纲自然而又真诚地坦露中,他以超越自然的艺术形式来体现出自己对自然的相亲相伴与迷恋之情,他把自己对自然的感受直接融进了画面中。曾经与自然山水的相守与相亲,以至于在每一个微小的自然细节上都能作出深思熟虑与天衣无缝地应对。应该说孙纲对自然物象的思考远远胜过了对自然景观的描述,他的艺术创作的感受也远远大于对客观物象的记录。他是发自内心的,用自己的艺术生命和内心情感去感悟自然、体味自然。感悟和体味的过程必然隐含着对感受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的体验过程,因而这种心底的风景,必然是孙纲内在心灵的一种写照,是其内在精神的一种体验和精神表现。由此孙纲从早期注重对自然景观的外在描述,回归至了内心的感受,他观察自然,表现自然的视角也从早期的“朝外看”而不断地“向内省”了。近期出现在人们阅读视线中的《美丽家园》(2004年)、《窗外的风景》(2005年)、《阳光假日》(2005年)、《盛夏夜》(2005年)、《柔和的阳光》(2005年)等,又多取材于从自己的寓所对窗外都市景观的一种眺望,这和前期的作品在形式上保持着一种文脉上的联系,只不过自然的山水景观已被都市中的“钢筋混凝土丛林”所取代,画面传达的内在精神似乎比以前也更强烈了,在快节奏的都市化的生活中,孙纲似乎在尽力融进这个日益异化的都市化的现实,并尽力在倾诉内心的情绪,中产阶级的有闲题材,不经意瞬间的记录与醉心描绘,注重传达整个场景气氛而不拘泥于忠实记录场景的细部,又满足了一个置身都市生活中人的一种好奇心的视角??谁在看?看什么?为什么要看?看与被看是个怎样的关系?充斥在都市里躁动着欲望和无休止的利益追逐,又让你感觉到一种忧郁和沉重、孤寂与迷茫。自此孙纲把自我的内心世界隐退到隐秘的视觉经验中,从而让观者去想像那不可预测的令人惊讶的世界。     生活中的孙纲一如艺术中的孙纲一样“在不易觉察中蜕变,又万变不离其宗。他总是超然事外,在优游状态下窥测事物的肌理,捕捉关键的构成因素,用非世俗的眼光发现可以寄情的画面结构与色调。他善于吸纳与扬弃,为了更新与蓄势,他可以作茧自缚,也能破茧而出。”(王焕青语)破茧而出的孙纲又将为我们带来一种什么样的视觉惊奇呢? 我们期待着…… 2007年1月8日上午9:30于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