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飞云

现任: 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返回

传承与创造

作者|杨飞云发布于:2009年06月01日

杨飞云:在“首届中欧文化对话”活动中的发言 时间:2008年10月     不可否认,人类有许多古老的文明,已经成为考古学里的范本。但在中国与欧洲,都有着灿烂的古文明还在继续发展着。这些也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话题。而由于中欧双方在这一现象上的共性,此次文化对话就具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很高兴能够参与其中,聆听高见,得到学习。     我想,所有从事文化艺术活动的人,都绕不开两点:其一是传统对他的影响,其二是他对传统的态度。除非一个国家的历史太短,还没有多少积累。但只要有虚心学习的态度,无论东方、西方的传统文明,都是属于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 传统是人类社会几千年来形成的文明结晶,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轨迹,是在东方与西方构成的两大文化体系为主脉下的发展。传统是“活”的,是以人传。传统以其极高的标准与流向选择着自己的河道。不是你反不反传统的问题,而是传统选不选择你的问题。所以今天我们谈论的不是你要不要继承传统的问题,而是你真正有多少知识水平、有多少资格能力承担传承使命。      “承前启后”是历代文化艺术发展的特征。甚至可以说,人类所有的发展,都来自于对前人成果的借鉴与对自然的研究探索。继承传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背离传统,是回到原始的起点上。     承前启后,即是继承与创造,两者是从事艺术活动不可分割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文艺复兴的意大利是对古希腊的继承和发展,19世纪的法国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19世纪法国的安格尔诚服于15世纪的拉斐尔,却成就了安格尔的艺术格局。同样,19世纪的德拉克洛瓦诚服于15世纪的米开朗基罗与17世纪的鲁本斯,也同样造就了德拉克洛瓦的一流水准。诸如此类的案例,在中外艺术史上比比皆是。 可见,没有继承的创造是浅的,而没有创造的继承是死的。但在现实中,往往站在“传统”一边的人易于反对新的东西,而站在“现代”一边的人,又轻易否定传统。这两种态度或“唯古”或“唯新”,都是片面的。     今天这个时代是提倡“现代”多而倡导“传统”少,强调“创新”多而强调“继承”少。多了个性引导,少了共性价值的关注。离开根本,只想着“求新”“求变”,样式的泛化不断的得到鼓励,如同经济发展的“泡沫”一样。甚至把“不同”和“求异”当作艺术创作的根本,忘记了艺术的本质和水准。使得观众不断期待新鲜样式的出现,而艺术活动虽纷繁炫目,却像昙花一样短命无效。同时,对于艺术家而言,离开了对传统的研究和继承,其创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会制造出肤浅而简单的图式,而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因为从态度上与传统割裂的行为,无异于离开主干的枝叶,变得纷乱而缺少持久的生命力。我认为,个性是决定特征的,共性是决定水平的。当然,在今天文化多元发展的格局中,我们可以在表现样式的选择与个性表达的特征上给予足够的宽容和尊重,但是对于表现水平和品质要有强烈的苛求;我们可以在绘画主题和表现内容的选择上给予极大的包容和认可,但是对于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取向要有鲜明的立场。一件作品,不管多么的有才华,如果它的内涵对于人类精神和情感构成伤害与污染,就应当像垃圾一样予以清除。     我觉得此次中欧文化交流活动可以起到两个作用:其一是更增强各自对于本民族的自信,在自身文化特点上更加凸显自身长处向前发展;其二是中西融合,为我所用,各取精华,塑造自我,让我们以更高的智慧和品质去摘取艺术桂冠上那颗璀璨的珍珠。